茫茫草原,特色竞技正火热(聚焦传统体育)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翟钦奇2025-10-16 10:10
(原标题:内蒙古推动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促进文旅体融合 茫茫草原,特色竞技正火热(聚焦传统体育))

图①:选手在进行抢枢比赛。

苏日格格摄

图②:选手在进行瑟日比赛。

新巴尔虎左旗文旅体局供图

图③:选手在进行驼球比赛。

乌汉毕力格摄

核心阅读

需要人和骆驼默契配合的驼球、毫厘间见胜负的瑟日、展现游牧民族智慧的抢枢……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一项项独具特色的竞技活动正火热开展。这些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运动项目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更在文旅体融合发展中延续传承、迸发活力。

驼球:与骆驼搭档的奇妙

赛场上,骑手们俯身弓背,手持球杆,激烈拼抢。突然,一峰骆驼骤然加速,骑手顺势扭转腰身,奋力挥杆,裹着尘土的小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球应声破门,全场欢呼。这是不久前在内蒙古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驼球比赛中的精彩瞬间。

驼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草原牧民在放牧间隙,以套马杆击打石子为乐,逐渐发展成有规则的竞技活动。在此基础上,融合赛驼、马球等形式与规则,驼球运动逐步成形。2014年,蒙古族驼球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最重要的是培养人与骆驼之间的默契,有经验的骆驼甚至能在关键时刻主动放慢步伐,为骑手创造击球机会,这感觉很奇妙。”比赛结束后,来自巴彦淖尔代表团的90后队员桑斯尔兴致勃勃地分享技巧,陪伴他征战多场比赛的9岁赛驼“毛头”则安静地站在身后。

驼球比赛采用4人赛制,上下半场各10分钟,以进球数定胜负;如果是平局,则通过点球决出胜者。参赛骆驼需四肢修长、体魄强健、反应敏捷,而骑手要在颠簸中完成击球、传球,甚至合理冲撞以争夺优势。“又稳又猛”,正是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在。据蒙古族驼球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乌拉特后旗牧民塔布斤介绍,过去使用硬木球,如今已改用弹性好、颜色鲜亮的橡胶球,便于骑手在高速移动中追踪。

自2015年驼球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以来,乌拉特后旗代表队连续在第十届、第十一届赛事中摘得表演赛金奖。截至目前,乌拉特后旗已举办11届驼球邀请赛,全旗驼球队达20支。“过去驼球鲜为人知,如今在短视频平台频频‘出圈’,关注度越来越高。”桑斯尔说。

瑟日:徒手敲牛骨的比拼

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的新巴尔虎左旗,数十名牧民围坐在蒙古包前的平地上,目光聚焦于人群中央。16岁的贺喜格巴雅尔站定后,左手稳握一节牛脊骨,右手紧握拳头,屏气凝神。“嘿!”一声清亮的大吼划破草原的宁静,拳锋骤然发力——只听“咔嚓”一声脆响,牛脊骨应声断为两截。

这便是流传于新巴尔虎左旗牧民间的传统竞技——瑟日。以牛骨为媒,凭力量与技巧较量,这项古老民俗不仅是一场体能的比拼,更承载着草原民族坚韧不屈的文化记忆。

瑟日源自蒙古语,意为脊梁骨。比赛中,选手不得借助任何工具或外力,徒手将牛骨敲断。成功打断者晋级,失败者淘汰,最终以打断牛骨数量决出优胜者。然而,胜负往往取决于毫厘之间——握骨的角度、发力的时机、手腕的巧劲,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那达慕大会的规范化举办,瑟日这项原本在牧民间自发比拼的技艺,有了标准赛程和专业裁判,赛事的专业性与观赏性不断提升。“现在有了正规比赛,大家训练更认真了。”多次担任那达慕瑟日裁判的敖琪说。

作为当地知名的瑟日好手,敖琪与这项技艺的缘分始于童年。“小时候看父亲敲断牛骨,觉得特别厉害,就偷偷练习,结果手肿了好几天也打不断。”在父亲悉心指导下,他不仅掌握了诀窍,如今更成为专业教练,平时义务向孩子们传授技巧。

“瑟日不仅是竞技,更是草原人力量与智慧的象征。”新巴尔虎左旗文旅体局负责人说,将结合草原旅游发展,把瑟日表演纳入民俗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为当地文旅体融合注入新动能。

抢枢:争夺车轴销的竞技

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中学训练场上,几名中学生正全神贯注地进行抢枢训练。哨声响起,一名队员如离弦之箭冲入藏枢区,迅速摸到木质枢后高喊一声“枢”,随即传给队友。双方队员就此展开激烈争夺,攻防转换迅疾如风。最终,随着枢重重敲击终点车轮发出清脆响声,击轮得分,这一回合结束。

枢,在鄂温克语中意为勒勒车上的木质轴销,这是车辆前行的关键部件。抢枢即争夺车轴销,这项源自游牧生活的传统竞技,如今已成为鄂温克族文化的象征之一。鄂温克中学体育教师韩景军介绍:“比赛分为寻枢、传枢、接枢、持枢击轮4个阶段,运动员在前锋区、中锋区和后卫区内展开对抗,以击轮得分多者为胜。”

关于抢枢的起源,当地有一段传说。在一次远古迁徙途中,勒勒车的轴销因颠簸脱落,车队停滞不前。为尽快找回枢,一对年轻兄弟展开激烈比拼。这场偶然的争夺,之后演变为代代相传的竞技项目。

1998年,鄂温克抢枢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认定为鄂温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并成为鄂温克族瑟宾节的重点赛事。2008年,鄂温克抢枢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融合了耐力、速度、技巧与团队协作,既是竞技也是娱乐,很有观赏价值。”鄂温克抢枢代表性传承人哈森其其格说,“这是我们祖先在迁徙中磨砺出的生存智慧。”

多年来,通过系统性保护与推广,抢枢已走出草原,登上全国舞台。目前,全国已建立10个抢枢传承与保护基地,青少年的参与度持续提升。

(刘瀛参与采写)

本期统筹:高  佶

版式设计:张丹峰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