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半年,蚂蚁财富收购香港耀才证券(耀才证券金融,01428.HK)迎来重大进展。
10月10日盘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券商耀才证券金融公告,截至2025年9月23日,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第132(1)条,要约人(Wealthiness and Prosperity Holding Limited,下同)已获香港证监会批准,成为耀才期货及商品有限公司、耀才证券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耀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及耀才环球外汇有限公司的主要股东。
公告显示,要约人已向国家发改委提交申报材料,与国家发改委就收购事项的相关流程正按计划推进中。要约人及公司将继续推进完成条件的达成。
公开资料显示,Wealthiness and Prosperity Holding Limited由上海云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云进)全资拥有。而上海云进又由蚂蚁控股全资拥有,且蚂蚁财富是上海云进的全资子公司。
今年4月25日,耀才证券金融曾发布消息,蚂蚁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云进计划以3.28港元/股的价格,收购耀才证券控股股东新长明控股持有的50.55%公司股份,总对价约为28.14亿港元,且已支付了10%的定金。
界面新闻记者此前报道,本次交易拟收购耀才证券金融控股股东叶茂林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所有股权,交易股份约8.58亿股。同时要约收购价格较公司最后交易日(2025年4月22日)在联交所的收盘价2.79港元/股溢价约17.6%。
尽管在本次收购进展公告末尾,耀才证券亦指出,只有在完成落实各项审批等条件后,收购事项方可作实,因此,该收购要约“可能会或未必会”进行。受利好提振,10月13日午后,耀才证券金融直线拉升,全天录得涨幅34.52%。这也是耀才证券金融自2010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以来录得的最大涨幅。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收购可谓双赢,蚂蚁通过收购完善在香港金融牌照和平台的布局,为之后内地与香港跨境金融业务强化基础设施,耀才证券成为蚂蚁成员可以获得更多发展资源,减少竞争造成的压力。
庚辛资本创始合伙人鄢翔天还向界面新闻记者提到,二者的合作,表面上是一宗传统金融并购,但实质上是蚂蚁在香港金融体系中完善自身牌照体系、为Web3.0时代做底层布局的重要一步。
“耀才证券香港金融牌照齐全,能够让蚂蚁打通交易、清算、托管等核心功能,实现财富管理与资本市场业务的深度融合。”鄢翔天认为。
另一方面,鄢翔天还向界面新闻记者分析,近年来,蚂蚁在香港积极推进稳定币与RWA(实物资产上链)相关业务,两类新金融基础设施对券商牌照有极强依赖。
“收购可与蚂蚁银行形成业务协同,当前,蚂蚁银行已在香港获批运营,从蚂蚁银行到蚂蚁券商,二者一个负责存贷支付,一个负责资产配置与交易,有望形成‘数字银行 + 数字券商 + 数字资产’的业务闭环,为后续拓展加密资产托管、稳定币清算、跨境投融资奠定基础。”鄢翔天表示。
界面新闻记者关注到,今年7月份,国金证券一份研报中就曾分析,耀才(证券金融,下同)将现有的1号牌升级即可接入虚拟资产交易,包括稳定币;将现有的4号牌升级即可就虚拟资产提供意见;将现有的9号牌升级即可管理投资超过10%于虚拟资产的投资组合;不排除耀才向SFC提交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ATP牌照申请的可能性。
公开资料显示,耀才证券金融系老牌香港本土券商。当前,该公司已获有香港SFC(香港证监会)下发的第1、2、3、4、5、7、9类牌照。
2003年,耀才证券金融率先响应政府取消最低佣金制度的号召,将佣金由0.25%大幅调低至0.05%,并于2005年推出网上证券交易服务,公司也是香港唯一首创提供实时买卖张数及价格的交易商。
耀才证券金融2024/2025年度(截至2025年3月31日)业绩显示,集团收入9.72亿港元,同比增长7.0%;股东应占税后纯利6.18亿港元,同比增长10.6%。
另据国金证券研报分析,公司经纪佣金+利息收入为最主要营收来源,占比营收始终维持在99%左右。2025年4-6月,港股日均成交额同比大增97%,预计今年港股交易将持续火热,公司将直接受益。
谈及蚂蚁收购耀才证券金融后,是否会对在港券商现有业务格局形成冲击时,鄢翔天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香港的券商行业或将从过去单纯的互联网竞争,进入到科技巨头主导的金融基础设施级竞争阶段。“蚂蚁拥有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生态(支付宝),其导流能力远超现有互联网券商。香港券商市场有望迎来结构性重组。”
不过,沈萌向界面新闻记者分析,耀才证券在目前的香港市场属于中型券商,缺少足够的资源与头部券商进行竞争,虽然和蚂蚁合作可以拓展新的业务机会,但其在美股港股等海外市场交易的便利性还有待提高,短时期内不足以冲击富途和老虎。
“香港中小券商的生存环境恶劣,大多数仅凭微薄的经纪业务收入维持,未来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卖牌照或许是机会。”沈萌表示。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截至2025年,香港持牌券商超过600家,其中约300家持有1号牌照,但前10家占据80%的交易量。高昂的合规成本与交易同质化,当前,香港本土中小券商正面临严重“内卷”。
“但长期来看,香港持牌券商行业或将沿着三个路径进行重组,”鄢翔天表示,“一是被科技巨头收购整合,如蚂蚁—耀才模式;二是转向专业化服务细分领域,如家族办公室、RWA托管、ESG投顾等;三是依托内地资本南下通道,成为中港资本流动的中介桥梁。”
“未来在港券商竞争或已不再是交易佣金的战争,而是生态、技术、监管协同与跨境布局的较量。”鄢翔天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