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人民日报2025-10-10 11:31
(原标题:我的援疆故事——天山南北,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团结村的棉花田正在收获。

邓军强摄

徐波(右二)在哈巴河县与小朋友在一起。

杨帅君摄

克拉玛依白碱滩区矿山治理项目区微地形营造分水格。

付晶摄

数据来源:《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白皮书

王尧在克拉玛依白碱滩区矿山治理项目区,查看梭梭生长情况。

付晶摄

精河县城乡一体化水厂里,工作人员在巡检设备。

木黑提摄

帮农民增收谋实招

种地挑上“金扁担”

记者  郁静娴

在新疆莎车县阿扎特巴格镇11村,蓬松的棉桃如同云朵落在枝头,再过半个月就可采摘。棉农刘新宁说:“今年种的是新品种,看这吐絮情况,产量估摸着不错。”

作为农业农村部选派的援疆干部,去年4月吴显中来到莎车县工作。他发现,当地农业产业有基础,但主要农作物品种偏多。“就拿棉花来说,全县有近20个品种,管理相对粗放,棉花卖不上好价钱。”吴显中说。

咋样能让农民用上好种子?吴显中反复琢磨,多次调研。他细细梳理惠农政策,终于找到突破口。吴显中和当地干部依托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申请开展主导品种示范推广项目。去年先期引进4个优良棉花品种,对种植户提供40%的良种补贴,供种厂家提供全程技术指导跟踪,农民有了积极性,好种子变成好收成。

短短一年间,全县棉花主导品种覆盖率实现突破,种植面积达24万亩。“跟原先品种相比,新品种的单产普遍增加50公斤以上。”吴显中介绍,从县种业发展中心调度的情况看,明年主导品种意向播种面积已达70万亩。

不仅是棉花。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引领,全县小麦、玉米的主导品种覆盖率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莎车县粮食购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贵树说,今年收上来的一等小麦比去年翻一番,品质大幅提升。

“多为农民增收想实招,是我努力的方向。”吴显中说。河东地区主要种植棉花,北部地区以种粮为主,南部山区和戈壁滩发展畜牧业和设施农业,叶尔羌河两岸发展特色林果业……莎车县的乡村产业发展“地图”,在吴显中的心中逐渐清晰,“摸准产业发展需求,才能让好政策精准落地。”

产业帮扶到户奖补方案持续优化。“先干后补、多干多补、干好再补”,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资金滴灌到户,大家伙儿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吴显中介绍,比如,玉米单产提升3%以上的,每亩补助150元;牛羊养殖,聚焦品种改良、优质饲草料、养殖配套设施新建改造提升等环节,给予相应补助。今年,产业帮扶精准到户项目让6万余户帮扶对象受益。

围绕产业链,补链延链。在位于莎车县乌达力克镇的戈壁产业园,大棚的芦笋长势喜人。以乡镇为主体进行招商引资,大棚找到了“婆家”。县里整合资源、加强产业上下游配套,盘活多个大型设施农业产业园,有效释放了社会和经济效益。

“莎车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希望这片土地未来托起更多农牧民的好日子。”吴显中说,接下来,他将更好发挥桥梁作用,引进更多资源要素,助力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

助特色产业增效益

林果成了“致富果”

记者  李晓晴

“欢迎大家来大美新疆,赏美景,尝美食,品美酒。”2025年新疆丝绸之路葡萄酒节网络直播间里,徐波向屏幕前的网友们发出热情邀请。

徐波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一名干部,2023年作为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奔赴新疆,目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林果产业发展处工作。

来到新疆,徐波一头扎进农村,进家入户,摸清林果产业“家底”。“新疆林果产业发展势头不错,但产量和品质有提升空间。挖掘发展潜力,关键靠技术。”徐波说。

徐波和当地干部、农业专家集思广益、总结经验,编印了12个主栽树种的栽培管理技术明白册。专家组成技术服务团,下沉一线,带着果农看、教给果农干。

在喀什地区伽师县英买里镇阿亚克兰干村,果农莫拉吉·玉苏甫种了45亩新梅。“我跟着专家学会了修剪树枝、水肥管理。我家果园亩产翻了一番,种果子越来越有奔头。”

科技赋能,产业提质增效。喀什地区林业和草原局高级工程师翟鹏鹏介绍,就拿核桃产业来说,果农掌握了修枝技术,果树通风透光,亩产提高10%以上。如今,喀什地区林果业种植面积达539万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为202万亩,总产量43.3万吨。

做优一产,更要做强二产。在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一颗颗沙棘变身为原浆、果粉、籽油等产品。“援疆干部到我们这儿开了好几场座谈会,从沙棘种植到精深加工,指导得很细致,一下子打开思路。”新疆康元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宗浩说,“我们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工艺,沙棘汁、沙棘奶等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

看着新疆的甜果子走向大市场,徐波十分感慨:“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分布其间的林果就是‘绿围脖’上的‘宝石’。我将尽我所能,让林果香飘万里,让百姓从产业发展中长久受益。”

让山山水水展新颜

护好生态“绿生金”

记者  常  钦

在新疆克拉玛依市小拐乡,一边,棉花地连绵天际;另一边,新栽下的梭梭林在风中挺立。

“大风天沙子不会到处飞了。”小拐乡团结新村党支部书记加汉指着梭梭林说,“这片林子‘锁’住了沙丘,保护了我们1000多亩棉花地,是1000多名群众的‘绿屏障’。”

小拐乡地处绿洲与沙漠交错地带。曾经的废弃矿山如同一道道“疤痕”,让活化的沙丘步步紧逼。

推动“绿之变”的,是来自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的援疆干部王尧。她带领团队采取草方格沙障固沙,恢复原生梭梭林,废弃矿山变成绿地,阻挡了黄沙前进的步伐。

2023年7月,王尧把人生坐标从北京搬到了新疆。修复和保护这里的山山水水,成了她肩上的责任。

塔城地区地处天山北麓绿洲带,修复废弃矿山的任务重。这里是王尧开展工作的第一站,她与当地干部同吃同住3个月,组建工作专班,深入实地摸排,成功申报了“新疆天山北麓绿洲带(沙湾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获批880万元项目资金。

植树、固沙、护坡……在塔城地区沙湾市安集海镇,裸露的土地一点点披绿。“山水变绿,还要点绿成‘金’。”王尧介绍。沙湾辣椒产量占全国调味椒的1/10,修复后的废弃矿山被改造成晒场,辣椒有地晒、能存储,品质更有保障。

玛纳斯河流域横跨多地,养育着沿岸各族儿女。守护好两岸群众的母亲河,成了王尧的又一道“必答题”。

面对申报周期不足两个月的挑战,王尧和同事倒排工期、挂图作战。5天完成全流域生态本底踏勘,精准诊断核心生态问题;建立“日跟踪+周调度”的30日攻坚机制,高效推进工作;面对各方诉求,耐心测算“生态账”“经济账”……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国家“十五五”首批山水工程“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玛纳斯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果落地。

从天山北坡,眺望玛纳斯河流域,王尧把专业知识化为对新疆大地的深情,把一项项好政策,变成戈壁荒滩上看得见的绿洲、乡亲们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入。“我们将扛稳职责,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努力为各族群众蹚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之路。”王尧说。

为千家万户织水网

农家喝上“幸福水”

记者  邓剑洋

拧开水龙头,汩汩清水涌出。“这水好着呢。喝上了水库水,水更‘软’,烧开后水垢少了,啥时候想用啥时候都有。”新疆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别斯村村民张志平感慨。

2024年,精河县建设小型引调水工程,管网延伸互联,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精河县地域广阔,‘一根水管’通到底,为绝大部分城乡群众供水,是非常不容易的。”今年39岁的援疆干部赵朝华印象深刻。

2023年,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赵朝华被选派援疆,挂职新疆农村饮水安全中心副主任。摆在眼前的任务,就是为精河县建好小型引调水工程。

一次次到现场调研、一遍遍修改方案……2024年项目开始后,盯工程进度,申请资金,赵朝华四处奔波,“管网线路长,易漏损,必须把好质量关。”攒足了经验的赵朝华,后续还编制出《2025—2026年新疆小型引调水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让好经验惠及其他地区。

赵朝华跟新疆的缘分很深。援疆之前,他就参与到新疆水利工程建设中,搞规划、修水库,忙起来一待就是几个月。再到新疆,赵朝华很激动,“两个月里跑遍了30个农村安全饮水的维修养护项目,就想着让工程早建好,让群众早受益。”在援疆的两年时间里,赵朝华的足迹遍布13个地州80多个县市,参与160余处工程建设。

在新疆织水网,挑战很多。饮水管网要翻群山、过冻土,还要克服寒冷天气和地质难题。赵朝华介绍,“我们创新采取明铺管网,再外加保温层和发热电阻丝等方法,解决管网冷冻问题。”

清水长流,稳定水源是关键。有一次,为寻找合适水源,赵朝华指导施工人员打井200多米,3个多月才打出一口符合水质要求的水井。“挖不出好水,我们也动摇过,但想起村民们期待的眼光,大家咬牙坚持,终于找到了清水,建起供水管网。”赵朝华说。

“幸福水网”连城乡,涓涓清水润民心。截至2024年年底,新疆建有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310座,供水人口1244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88.2%。

今年7月,赵朝华的同事、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邓刚“接棒”,继续为新疆农村安全饮水事业奋战。“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将用滴水之力蓄积涌泉之功,为千家万户引来‘放心水’‘幸福水’。”邓刚说。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