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15年首次并购,银河磁体拟4.5亿元扩汽车磁材业务,业绩能否翻身?
来源:界面新闻作者:陈慧东2025-09-30 11:36

停牌10个交易日后,银河磁体(300127.SZ)的资本运作计划揭开面纱。

作为一家以“稳健”著称的磁性材料企业,银河磁体9月26日晚间公告,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四川京都龙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都龙泰”)100%股权,交易对价预估值4.5亿元。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对于上市15年从未进行过股权再融资、未发起过同业并购的银河磁体而言,此次跨界式收购既是突破业绩瓶颈的主动出击,也暗藏着估值争议、业绩承诺未明的多重风险。

业绩天花板下的转型

银河磁体主营业务属于粘结钕铁硼磁体细分领域,产品主要应用领域为主轴电机、步进电机、同步电机等零部件和各类传感器件,应用于汽车、节能家电、电动工具、机器人等领域。

银河磁体2010年10月登陆创业板,由于所处的稀土永磁材料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业绩表现也有相似特点。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净利双双大增,归母净利润站上1.94亿元“高点”,随后就是波动下滑。

银河磁体业绩变化图。图片来源:Wind

可以看出,在最近的2022年实现营收高点时,银河磁体已出现“增收不增利”现象。此后两年,该公司营收、净利双双下滑。

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01%至3.8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26%至0.84亿元。

“银河磁体生产经营所需的主要原材料磁粉,其价格受到钕、镨钕金属等稀土金属及稀土合金价格波动的显著影响。”一位长期跟踪磁性材料行业的分析师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磁粉的采购价格在近几年(主要是2022年至2023年)主要受到稀土原材料价格下跌的影响而呈下降趋势。这种下降直接影响了公司的产品售价和营业收入。同时,公司也面临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

作为公司核心产品的粘结钕铁硼磁体,占其营收比重超90%,但在主流新能源驱动电机领域,粘结磁体业务的增长受限,且面临激烈竞争。

2024年,银河磁体在粘结磁体营收7.22亿元,同比下降3.3%;热压磁体的营业收入6195万元,同比增长7.65%。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粘结磁体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7.33%、33.18%、32.97%、35.52%。

华泰证券研报显示,因粘结钕铁硼行业竞争加剧,银河磁体积极研发新产品,如汽车热管理系统用粘结钕铁硼磁体,并拓展热压钕铁硼在汽车、电动工具等领域的应用。

“银河磁体原本业务缺乏市场想象空间,本次收购是公司朝向市场大热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次转型尝试。”上述分析师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随着碳化硅芯片的普及,汽车电机对磁性材料的耐高温性、高温退磁抗力等性能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部分车企在中低端车型上可能会采用基于铁氧体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但铁氧体、粘结磁体两种产品的应用格局主要仍由各自的材料特性、成本和具体应用场景决定。

据上述收购预案,标的公司生产的永磁铁氧体材料主要应用于直流电机,主要应用领域为汽车行业。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进一步扩充磁性材料的产品品种,汽车领域的产品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银河磁体证券部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此次收购永磁铁氧体业务业务,主要是因为“公司大的下游客户需要做各种类型的电机,需求的磁性材料也就会多种,包括铁氧体。”收购京都龙泰后,公司能覆盖的磁性材料“就多一个品种”。

估值是否合理?

交易方案中最引争议的,是京都龙泰4.5亿元估值对应的溢价水平。银河磁体称,标的公司的审计和评估工作尚未完成,届时还要看最终的交易估值情况,且本次交易暂未签订明确的业绩承诺及补偿协议。

银河磁体称, 业绩承诺和补偿具体方案将由公司与交易对方在审计、评估工作完成后按照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另行协商确定。

银河磁体公告显示,根据未经审计的数据,京都龙泰2024年营业收入1.87亿元,净利润1153.57万元,以此计算估值对应的市盈率(PE)达39倍。

标的公司京都龙泰业绩。图片来源:公告

Wind数据显示,A股主营产品名称包括永磁铁氧体的上市公司PE约在15倍到233倍之间。

主营永磁铁氧体上市公司市盈率情况表。数据来源:Wind 制图:界面新闻

梳理在近两年的同业并购案例,2024年麦捷科技(300319.SZ)作价6720万元收购金之川20%股权,对应PE约11倍。

标的公司金之川主营产品包括铁氧体软磁电子变压器等,被装入上市公司后,金之川的业绩还在下滑。

麦捷科技公告显示,2023年至2024年,金之川分别实现销售收入4.68亿元、4.56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8.15%、2.56%;净利润3073万元、2774万元,同比下降44.73%、9.73%。麦捷科技称,金之川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为新能源及车载增速不及预期,下游游客户对价格敏感度较高,公司大幅降价压缩了产品毛利等。

值得一提的是,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麦捷科技在收购金之川之时,也并未作出业绩承诺。由于金之川是麦捷科技已经控股67.50%的子公司,交易对方王秋勇出具了商誉减值补偿承诺。这意味着,如果金之川在交易完成后发生商誉减值,王秋勇将按比例对上市公司进行补偿。

“银河磁体4.5亿元收购一家年利润仅千万级的公司,后续公布的业绩承诺需着重考虑兜底条款和标准,维护中小股东权益。”北京某私募机构合伙人表示。

近年来,持续的价格战显著挤压了铁氧体企业的盈利空间。

谈及铁氧体业务面临的价格竞争及产能过剩等问题,银河磁体证券部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铁氧体业务的市场应用前景较为广泛,业绩表现可参考龙磁科技(300835.SZ)。至于产能过剩问题,“如果大家扩产都扩得很凶,那也不排除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龙磁科技近年的业绩增速也并不稳定。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9.28亿元、10.7亿元、11.7亿元、5.9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5亿元、0.74亿元、1.11亿元、0.85亿元。

截至目前,银河磁体尚未披露现金支付比例、标的净资产、业绩承诺、核心客户集中度等关键信息。这场上市15年后的首次并购,最终是成为银河磁体的“转型跳板”,还是“业绩包袱”,答案仍需时间检验。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