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技能赛场的00后:不拼学历拼技术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南方财经记者郑玮2025-09-30 10:05

“初中开始我就对艺术设计方面感兴趣,加上从小喜欢机械,当时分数也合适,所以选了深圳技师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9月初,在深圳技师学院校园内,南方财经记者见到了年仅18岁的黄君豪,当时的他即将代表广东参加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工业设计技术项目角逐。

半个月后,黄君豪在全国技能大赛赛场上捧回了工业设计技术项目的金牌。“未来我可能还是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产品的设计师吧,钻研一个我喜欢的产品品类,不断去做设计和打磨。比赛结束后打算去企业实习一段时间,继续积累一些行业前沿的新知识。”黄君豪说。

9月19日—23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举行。5天时间里,来自全国不同省份、不同产业的3420名选手齐聚郑州,参与106个比赛项目角逐。在这个以技术为标准的赛场上,00后已成为“主角”:大赛参赛选手平均年龄24岁,25岁以下占比70%。

在这批走上技能赛场的年轻人身上,也折射出新一代青年人才职业选择的更多可能:当学历不再成为职业生涯唯一“敲门砖”,当技能人才的发展“天花板”不断被打破,更多年轻人开始放下“学历焦虑”,拼起了“硬技术”。

“我们是做智能制造的,特别需要专业型技能人才。技校、职校毕业生入职后也可以从普通工人逐步成长为高级技师或公司管理层,年薪最高有超过50万元的,甚至可能比一般行政管理岗位提升得更快。”广东省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英奇告诉南方财经记者。

产业需求催动下,经济大省也开始加码揽才。据南方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江苏、山东、四川、北京、上海等省份均发布技能人才相关政策,瞄准降低落户门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技能提升补贴等方向发力。

9月26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中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已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当经济环境与产业需求双双发生变化,跳下“独木桥”的年轻人搭上了产业转型“列车”,在不同的赛道上寻找职业发展的更多可能。

图片来源:南方财经记者 郑玮 摄

走上技能赛场的年轻人

早上8:00到场,晚上10:30后结束,每天训练时间超过12小时,反复练习锯切、焊接、锉修等核心技能……这是深圳技师学院珠宝学院20级首饰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珠宝加工项目广东省参赛选手邱树彬参赛前的每日行程。

“还是爱好吧,爱好可以让人一直有一个原动力,让人持续地前进。我个人很喜欢画画、美术,一些漂亮的东西。对工艺精致的追求,对美感的追求,会让我对这个行业或比赛有一个持续的动力。”谈及选择就读深圳技师学院首饰设计与制作专业,并坚持参赛训练的原因,邱树彬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

爱好驱动邱树彬完成了日复一日、堪称“枯燥”的训练,也带着他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赛场上捧回了珠宝加工项目的金牌。“比完赛的话可能会去做一些高级定制方面的尝试。”邱树彬说。

给邱树彬底气的除了自身过硬的实力外,还有珠宝产业转型过程中带来的增量需求空间。

“当前珠宝行业中周大福、周大生等龙头企业日益趋向精细化、规模化发展。但与此同时,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需求持续提高,众多小型珠宝工作室及IP团队也在迅速崛起,逐步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与销售渠道。”深圳技师学院珠宝学院教师胡凡告诉南方财经记者。

“所以我们现在主打培养的也是熟悉‘珠宝设计—制作加工—市场营销’全流程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以此解决珠宝行业长期存在的设计与工艺脱节问题。目前从我们学院走出去的学生,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进入企业,或者留校任教,都能凭借对产业整体框架的完整理解,形成更强的综合能力与适应能力。”胡凡说。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只有金牌选手才能突破“天花板”。从其他参赛选手的身上,也能看到技能人才发展的更多可能。

扎根于汽车行业15年,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高级维修电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项目(国赛精选)广东省参赛选手邓安毕业于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

从2011年进入广州风神,邓安在15年间两次获公司工业机器人比赛第一名,以及东风集团工业机器人比赛第一名,逐步从一名初级维修电工成长为高级维修电工。“(和刚入职比)工资翻了至少三倍,目前月薪已经过万。未来我们可以凭借技术能力继续往上升,成为专业技能员,薪酬水平还能进一步提高。”

邓安踩中了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型的风口。

“在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在生产线中部署了数千台工业机器人,尤其是在焊装、涂装和总装等关键工艺环节,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密度显著提升,这一趋势直接带动了对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工程师的旺盛需求。”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制造总部总部长、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耀辉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

杨耀辉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线不断扩张,东风日产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在过去五年间增长了近50%,对系统运维工程师的需求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一线技术人才对汽车制造行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保证产品质量、产出效率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也针对工程技术人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逐步提升。”

竞逐技能人才红利

技能人才“天花板”的不断提高背后,是产业加速转型带来的急迫人才需求。

李英奇告诉南方财经记者,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逐步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方向,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岗位需求远大于供给,正面临着严峻而巨大的人才短缺挑战,呈现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并存的局面,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稀缺。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2025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将达到900万人,而人才缺口预计高达450万人,缺口比例接近50%。

在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缺口也在持续扩大。

“目前的缺口不是普通操作工的数量缺口,而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巨大缺口。”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常林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随着新设备、新工艺(如连续制造)和新法规(如GMP)不断涌现,能够快速掌握新技术,兼具扎实理论、一线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十分紧缺。

产业需求催动下,经济大省开始加码揽才。据南方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江苏、山东、四川、北京、上海等省份均发布技能人才相关政策,瞄准降低落户门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技能提升补贴等方向发力。

以制造业大省广东为例,2024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广东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即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选拔,提升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水平,并推动健全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

今年,广东“制造重镇”东莞也进一步降低技能人才落户门槛。8月,东莞修订发布《东莞市在职人才入户实施办法》,全面放开技能获奖人才年龄限制并扩大奖项认定范围,同时针对技能类人才落户新增本市核发的高级工(未满40周岁)和技师以上(未满55周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道。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广东全省技能人才总数达到220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27万人,占比37.6%。

今年9月,江苏也印发《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行动方案(2025—2027年)》(简称:《方案》),明确自2025年起至2027年底,江苏全省将开展补贴性培训200万人次以上,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0万人次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50万人次以上。

进一步看,《方案》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在领域选择上,《方案》聚焦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生活服务等六大经济发展关键领域,将全面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项目化培训模式,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牵头打造技能生态链。

从经济大省的政策布局中不难发现,在科技变革带动产业转型浪潮加速涌来之际,技能人才正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底座。面对时代浪潮的奔涌,新一代年轻人也选择主动跳出“学历竞争”的单一路径,在更广阔的赛道上,靠技术、技能锚定各自职业发展的新航向。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