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金融时报》等外媒报道,欧盟准备将Meta、苹果、谷歌和亚马逊等公司排除在新的金融数据共享体系之外。这可以看做美欧在数字领域的又一场博弈。
欧盟委员会2023年提出《金融数据访问条例》,延续了此前开放金融数据系列指令的改革路径。不过,这也遭到了银行与保险业者的持续反对。欧洲业界人士指责条例将导致成本上升,更担忧向科技巨头开放欧洲用户数据可能带来风险。
经过两年多的谈判,这场法规协商将进入最终阶段。分析人士预计,美国科技巨头们面临几乎已成定局的挫败。据《金融时报》披露,德国在致欧盟其他国家的文件中建议将大型科技集团排除在外,以促进欧洲数字金融生态系统发展、确保公平竞争规则并保护消费者数字主权。
这样的措辞已经多次出现。事实上,美欧在数字领域的博弈持续不断,这次则是深入到更为敏感的金融数据领域。
欧盟近年来推进《数字市场法案》和《数字服务法案》,试图捍卫自己的“数字治理主权”。对欧盟而言,这些法案是维护欧盟内部市场秩序、保护欧洲消费者与本土企业利益的关键,也是其在全球数字治理中争夺话语权的基础。不过,这样的措施显然与美国试图通过贸易与科技手段来维护其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霸权”产生了冲突,对谷歌、Meta、亚马逊等美国科技巨头更是形成约束,为其在海外发展增加了监管障碍。一些巨头面临罚款,一些巨头调整网站、移除广告,一些巨头面临出售浏览器,纷争牵扯到广告、数据、算法透明度等核心资产。
进入2025年,美欧围绕数字规则的博弈又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双方在监管主权、市场准入和关税政策上的分歧显著。欧盟通过严格监管捍卫自身利益,试图塑造全球数字规则;美国则以关税威胁施压,要求欧盟放松对美国企业的限制。美欧在具体贸易谈判中的阻碍之一便是双方在数字监管领域的深刻分歧,美国甚至认为欧盟已经构筑起不正当的数字贸易壁垒,是“主权”还是“歧视”各执一词。
8月下旬,特朗普政府还以“数字监管歧视”为由强硬施压,欧盟也迅速反击。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警告称,若不撤销针对美国科技企业的“歧视性措施”,将对其出口美国的商品加征额外高关税,并限制芯片等高科技产品出口。9月,欧盟对谷歌开出近30亿欧元罚单,认为谷歌为自家广告交易平台创造竞争优势,滥用了其市场主导地位。特朗普则威胁称,美国可能将被迫启动301条款程序,以废除这些对美国公司收取的不公平罚款,这给已经充满挑战的美欧经贸关系蒙上新的阴影。
这种博弈的背后,还是双方在数字领域的实力对比与利益之争。美国拥有众多科技巨头,欧洲在数字领域竞争力远不如美国。美欧虽是传统贸易盟友,但“美国优先”的思维在美欧贸易中制造了很多裂痕。而欧盟将数字政策视为内部事务,各国利益并不一致,对外协调有更高难度。
美欧在数字领域“监管”和“自由”的分歧,也是世界范围内支持数据自由经济体和保留数据监管壁垒的经济体的分歧。
因此,短期来看,美欧可能在商品贸易领域达成阶段性妥协,但数字立法领域的冲突仍是未来欧美经贸关系的一个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