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存款利率的持续下降和理财市场收益优势的凸显,居民与企业“存款搬家”现象愈发受到市场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公布的8月金融数据显示,8月新增居民存款1100亿元,同比大降6000亿元,连续两个月同比负增长;新增非银存款11800亿元,同比多增5500亿元。居民存款与非银存款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显现,围绕“存款搬家”现象的讨论不断升温。
这一资产配置的趋势在上市公司的理财偏好上也有明显的体现。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几年来,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不断下降,现金类存款金额下降更为明显。而涵盖债券、权益、混合等多类底层资产逐渐受上市公司青睐。
受访人士认为,居民与企业“存款搬家”折射出中国财富管理在新的利率环境下的再配置。银行存款作为“低风险、高流动性”的资金蓄水池,正在部分让位于多元化的理财市场。
上市公司理财规模下滑
9月25日,长城汽车发布公告称,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闲置资金收益,公司在授权有效期内购买理财产品额度由不超过300亿元人民币调整为不超过390亿元人民币,资金来源为公司暂时闲置的自有资金。而在9月18日,华润三九也发布公告称,拟以合计不超100亿元自有资金投资理财产品。
尽管百亿元规模的委托理财计划频出,不过整体来看,上市公司理财规模(包括购买存款以及各类理财产品在内)呈现下降趋势。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6日,今年以来1095家上市公司合计持有理财产品12395个,认购金额7790.10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3.04%。2023年、2024年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金额分别为12954.88亿元、12166.58亿元,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从理财产品结构来看,结构性存款、定期存款的规模下滑更为明显。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6日,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认购结构性存款的金额为4749.27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近千亿元,降幅达16.78%。上市公司认购定期存款金额为255.87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超150亿元,降幅达37.29%。
对于上市公司理财规模下降的原因,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上市公司理财规模自2022年高点持续回落,主要缘于对资金空转的严控,由此银行结构性存款额度存在管控要求。此外,当前结构性存款基本为真结存,若挂钩的期权方向与实际偏离较大,结存最终兑付收益可能趋近于0,对企业客户吸引力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弱。中信证券分析认为,就结构来看,在结存额度受限、存款降息及手工补息整改影响下,上市公司理财中存款类产品占比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A股市场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上市公司对市值管理日益重视并积极实践。业内人士指出,分红、回购等举措成为提升投资价值的常用手段,现金消耗增多或也是上市公司理财规模下滑的原因。
理财结构更趋多元化
在上市公司理财规模整体下滑的背景下,理财结构却呈现出新的变化,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尽管上市公司理财规模整体下降,但结构性存款和银行理财等仍是上市公司理财认购的主要对象。不难发现,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需求,一是获取稳定的收益,二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不过,随着存款利率不断下滑、传统活期、定期存款的收益率已难以覆盖企业的资金保值增值需求,涵盖债券、权益、混合等多类底层资产,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的配置选择。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认购证券公司理财产品的规模为520.17亿元,同比增长7.74%;认购投资公司理财、逆回购、基金等理财产品的合计规模为420.36亿元,同比增长7.21%。
从占比情况来看,上市公司现金类理财规模占比不断下滑,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其他理财方式的占比提升比较明显。
安爵资产董事长刘岩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上市公司现金类存款理财占比下降,非现金类理财占比提升的背后看似是资金配置的简单调整,究其本质上则是金融资源在市场化浪潮中自发的效率重构。
在他看来,低效率的存款模式因受利率持续下行等因素影响已难以覆盖资金时间成本与隐性通胀压力,从而成为企业资产端的低效沉淀,而市场化理财凭借多元策略与灵活收益机制,既能匹配不同风险偏好,又能通过“T+0”赎回、分档计息等设计满足企业流动性需求,成为资源优化的核心去向。这一再平衡的背后,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度落地。
“当前存款利率处于低位,难以满足企业资金保值增值的需求。相比之下,理财产品收益更具优势,普遍高于同期限存款,有助于缓解资金贬值压力,因而吸引上市公司将闲置资金转向理财市场。此外,随着今年权益市场回暖,股票等权益类资产吸引力提升,部分上市公司为追求更高收益,增加了对权益类理财产品的配置,相应降低了存款类资产的占比。在实体经济投资机会有限的背景下,上市公司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倾向于选择稳健型理财。同时,理财产品门槛降低、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对公业务,也进一步助推了这一趋势。” 排排网财富研究总监刘有华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直接证券投资热度升温
随着2024年9月24日以来A股市场回暖,证券投资也是上市公司理财的重要选择方向。
今年8月中旬,利欧股份公告称,公司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的议案》,同意公司及下属子公司使用最高额度不超过30亿元(或投资时点等值外币)的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7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拟使用闲置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多家公司表示,公司开展证券投资是为了提升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及资金收益水平,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刘岩认为,随着存款利率持续下行,资金的时间成本与隐性通胀压力让存款沦为低效资产,而理财市场凭借市场化定价与多元策略,自然成为资金优化配置的最优解。上市公司理财资金通过公募基金等渠道,为市场注入长期稳定资金。未来理财市场将更趋向于专业化与多元化,企业在合规框架下将动态调整资金配置,用收益反哺研发,从而实现财务稳健与战略发展的双赢。
刘有华认为,对上市公司自身而言,增配理财有助于提升资金收益、增厚利润,且多数公司聚焦低风险品种,整体风险可控。但也需注意,过度配置理财可能分散主业经营精力;若配置含权产品,还需承担相应的市场波动风险。
责编:李丹
校对:陶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