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张蓓:数字赋能为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提供支撑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贺觉渊2025-09-27 20:41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蓓日前在2025·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上表示,数字赋能有助于解决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落地所面临的难题,通过数字赋能突破数据采集、分析、信任及融资效率等瓶颈,可以为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张蓓指出,加强金融支持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可以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引导资金从自然有害转向自然友好领域,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可以弥补该领域巨大的资金缺口;可以扩大投资、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促进自然相关风险管理。

2024年以来,央行在广泛征求相关部委、国际机构、研究机构以及金融机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牵头制定了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近期在有能力、有意愿的部分地区启动试用。

对于正在部分地方试用的《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据张蓓介绍,该目录充分对标国际和考虑中国实际。在对标国际方面,广泛吸收国际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现有内容。在结合中国实际方面,目录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治理的中国特色。

张蓓指出,《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注重与现有绿色金融标准衔接。生物多样性金融是广义绿色金融的子集,为加强标准衔接和降低标准落地成本,目录直接吸纳现有绿色金融标准中针对性强的生物多样性活动,同时适当扩充,提升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全面性。

张蓓还指出,《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是目录式和原则式相结合,辅以负面清单明确禁止性活动,形成“目录列示+原则引导+负面约束”的立体化标准体系,同时建立“漂绿”“洗绿”惩戒机制,既确保实操性,又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

“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真正落地,也面临一些挑战,数字赋能有助于解决面临的难题。”张蓓表示,生态系统存在临界点突变、服务功能连锁丧失等复杂动态,监测复杂,数据搜集成本高,融资主体风险量化评估困难。通过数字赋能突破数据采集、分析、信任及融资效率等瓶颈,形成“数据支撑—分析赋能—信任构建—价值转化”的完整闭环,可以为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张蓓同时指出,数字技术赋能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也面临现实挑战。首先,面临数据基础与算法模型制约。当前,自然和生物多样性可靠数据稀缺,可供人工智能分析和金融决策的“数字足迹”较少。此外,一些先进深度学习模型如同“黑箱”,其内部决策逻辑复杂且不透明,使得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难以对其输出结果进行审查和验证,增加了模型的信任风险和被滥用可能性。

其次,商业模式不成熟与配套措施不完善。由于对该领域商业模式缺乏了解,投资回报周期过长,单个项目规模较小以及交易成本高等因素,私营部门投资者对参与生物多样性项目普遍持谨慎态度。在缺乏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情况下,数字技术在促进资金流向和项目匹配方面作用也会受限。

张蓓还表示,数字技术赋能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面临社会包容挑战和伦理问题。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市场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商品化,可能引发深刻的伦理问题。将复杂生态系统简化为可交易的信用,有可能过度简化自然的内在价值,可能将市场效率置于真正的生态完整性之上。

责任编辑: 高蕊琦
校对: 赵燕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