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人民城市的杨浦实践
来源:人民网2025-09-25 17:39

上海市杨浦区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内,中外记者们在展示大屏前不约而同地举起拍摄设备,记录下流光溢彩的创新图谱,惊叹在这8.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竟聚集了复旦、同济等知名高校,以及近4500家文化科技企业。

9月22日,国际传播“丝路奖”采风行团队来到上海市杨浦区,从大创智的现代化展厅到杨浦滨江的工业遗存,从V聚场的创意工坊到长白228街坊的焕新风貌,穿梭于创新地标与历史街区间,见证一段关于创新与传承、发展与民生的精彩故事。

“我都能想象自己在这里办公的样子”

AR/VR设备、元宇宙空间体验、智能交互系统……杨浦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里,创新产品吸引外媒记者纷纷体验。《比什凯克晚报》副总编辑妮娜·尼奇博洛娃戴上VR设备,体验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办公会议领域的应用:“我好像真的在开会,很真实!”

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是杨浦实践“三区联动、三城融合”理念的核心区域,是上海创新创业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地标,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是上海创新浓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随后,采访团队来到V聚场,现场观摩这一激活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杨浦样本”。

作为杨浦区落实“沪九条”创新政策的重要载体,V聚场全力推动构建杨浦互联网内容创作全链条生态,为“好作品”“好故事”赋能。“这对互联网内容创作者来说是个极大的好消息。”中巴经济走廊每日新闻网首席数字官易卜拉欣·马利克来到V聚场共享办公区,与同行记者在乒乓球桌前“切磋”了一番:“我都能想象自己在这里办公的样子,很放松,很好玩!”

“如果我在B站注册账号成为自媒体博主,我就可以拍摄我们国家的影片,让更多人了解我的国家和文化。”《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说。

“这里的生活真是既美丽又便利”

中午时分,杨浦滨江一片开阔明朗,观光车沿着江边缓缓向前,蓝天白云,江水粼粼,15.5公里的滨江岸线展露迷人风光。

这处“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遗存带”,曾几何时厂房林立,作业声轰鸣。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沿着蜿蜒的楼梯登上杨浦滨江旁的绿之丘天台,黄浦江景尽收眼底。

不少外媒记者把手机交给同行团员,希望为自己在这里拍照留念。有人提议干脆在这里拍一张团队“全家福”,于是大家面向镜头一起喊出“Let's young”的杨浦特色口号,又对着镜头开心比“耶”,欢笑声萦绕江边。

从江边步入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馆内的5个主题展区、20余个专题展项,正通过丰富的数字化展陈手段,生动展现着人民城市理念的上海实践。在展馆内的一张地铁线路前,来自尼日利亚的全球南方焦点公司发行人兼全球南方事务分析师拉瓦尔·萨勒驻足良久,感慨地说:“上海的公共交通线路如此发达,这里的生活真是既美丽又便利。”

“人们在这里居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旅程最后一站,长白228街坊的焕新面貌让采风团看到了城市更新的另一种可能。历史上的“两万户”工人新村,如今已成为集长租公寓、智慧超市、特色餐饮、文化展示等多重业态为一体的文化商业综合体。这里老故事与新奋斗融合,烟火气与科技感交织,使人能直观感受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在228街坊参观了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后,来自亚美尼亚“亚美尼亚新闻社”的副总编辑纳琳·奥万尼相说:“杨浦将工人新村的历史印记如此完好地留存下来,打造成了一片生活空间,人们在这里居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杨浦,不仅是上海创新创业的高地,更是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样板,这里所展现的一种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的发展模式,使中外记者对“人民城市”理念有了更清晰而具象的理解: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居民。

相信未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杨浦的经验与成果将通过中外媒体的笔触和镜头,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全球城市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上海方案、杨浦实践。

统筹:柳琛子 赵晓琳

协调:王玉琳 谢万容

文字:王喆宁 尤曼玉

摄影:翁奇羽 王玉琳

责任编辑: 王智佳
校对: 王朝全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