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上海两大先导产业 《先锋企业创新力年度报告 2025》发掘硬科技“未来之星”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张淑贤2025-09-25 13:58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科寻科汇(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近日联合《先锋企业创新力年度报告 2025》(以下称“报告”),聚焦上海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两大先导产业领域的初创企业,依托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数据,遴选一批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先锋企业。

作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的“基石力量”,初创型科创企业的发掘与培育始终是行业关注焦点。当前,主流企业评估报告多以财务数据为核心评判依据,难以在企业发展早期精准识别出兼具创新能力、成长潜力与经营韧性的初创科技企业。然而,全球顶尖科技巨头往往孕育于此类型企业中,因此急需建立针对性的动态跟踪机制,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产业政策、投资机构布局赛道、产业主体开展合作提供决策依据。

为此,报告提出“先锋企业”概念。有别于“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猎豹”企业等以财务指标为核心依据的企业类型,“先锋企业”从企业创新竞争能力视角出发,特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敢于主动开辟科技前沿新赛道、发起颠覆性变革的初创科技企业,堪称硬科技领域最具开拓精神和变革力量的“未来之星”。

从具体产业筛选结果来看,报告在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筛选出63家先锋成长企业,分别属于医疗研发外包、医疗设备、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数字医疗、原料药、化学药、生物药、耗材、IVD(体外诊断)等细分行业领域。其中,绝大部分企业集聚于张江高新区,占比近90%。

从营业收入指标来看,上海生物医药企业中,制药、诊疗、服务细分领域企业撑起高额营收方阵,化学药领域以最高的3200万元平均营业收入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细胞治疗、医疗研发外包领域,企业平均营业收入皆超过2000万元水平,其中医疗研发外包行业在拥有最多企业数的情况下,达成高额营收水平,体现了这一细分领域极强的集群竞争力。中高等营业收入格局由医疗服务、IVD、生物药、基因治疗等领域构成,平均营业收入在1600万—1300万元区间。

报告在上海人工智能领域筛选出49家先锋成长企业,涵盖娱乐消费、数据、汽车、工业、物流、大模型、资产管理、教育、金融科技、机器人等细分行业。与生物医药领域类似,浦东新区企业数量仍居首位,但由于其在张江科学城的集聚程度相对有限,领先优势已明显减弱。

基于“先锋成长企业库”,报告将上海生物医药及人工智能领域表现前十企业评为先锋企业。其中,生物医药领域先锋企业中,医疗研发外包集群优势明显,动物实验平台成为热门赛道,先进影像设备制造商、创新药企表现突出;人工智能领域先锋企业正积极布局多模态大模型、无人驾驶底层技术、“未来产业+AI”融合及垂直应用等多个关键赛道。

报告认为,先锋企业不仅是前沿技术突破的开拓者,更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推动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从1到100”的产业转化,成为更具开放性、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 孙孝熙
校对: 王蔚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