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以“完善碳定价机制,激发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在沪召开,各方共同探讨碳市场建设与国际合作路径。
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院长陈诗一在相关分论坛上发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市场机制完善,推动国际碳信用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他从国际碳信用的发展背景出发,系统梳理了中国碳信用体系的演变历程,指出随着方法学不断优化、数据质量持续提升,中国正通过标准化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全球碳信用质量,并以实际成效保障碳信用的多重价值实现,为减排项目注入资金活力。
“中国碳信用质量已实现显著提升,在监测核算精度、项目环境效益和合规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标准接轨,具备参与全球碳信用互认的坚实基础。”在陈诗一看来,借助“复旦碳价指数”等一系列碳定价机制研究与金融工具创新,中国碳信用的国际认可度正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应正视并认可中国碳信用的价值”。
经过4年多的发展,中国碳市场实现了稳起步、稳运行,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多层级的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形成;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有效管控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超过60%;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交易主体的参与意愿不断增强;激励约束作用进一步显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得到丰富和完善,碳市场成为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举措。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加强碳市场领域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为推动全球碳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为《巴黎协定》下的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市场化解决方案,陈诗一建议从以下五方面着力:持续推进“复旦碳价指数”国际化进程,开展国际碳信用指数研发;推动国际碳信用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创新,增强市场流动性;积极参与和主办碳信用国际论坛,提升中国话语权;加强国际标准互认与合作,提升中国碳信用产品的国际接受度;加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多方合作培育双碳高端人才。
人才培养方面,陈诗一表示,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正积极进行终身教育领域的创新尝试。即将推出的“探行”——首席转型官(CTO)项目,聚焦绿色与数字化双化协同转型,打造“科学家X企业家X金融家”人才培养融合创新模式,链接科研成果转化资源,助力企业抢占转型破局制高点,致力为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助力推动中国及全球碳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