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发展指引出炉:鼓励有条件的打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设施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冉黎黎2025-09-23 12:45

当前,我国工业园区正面临内部改革深化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双重挑战。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为工业园区从“量的快速增长”迈向“质的有效提升”提供行动指南。

“工业园区伴随着我国工业发展而发展,已成为我国工业发展重要承载地。本次《指引》出台主要引导工业园区向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发展,实现园区提质增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运行监测分析部副主任王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让园区从“量的快速增长”迈向“质的有效提升”,主要体现在园区产业要重点突出、特色明显;园区工业用地要优化要素配置,走高效益、低消耗发展之路;园区要加速智改数转,深化实数融合;园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园区要健全制度体系,降低生产运营风险。

《指引》共提出7方面19个发展导向,一是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二是完善园区空间治理,三是培优园区企业主体,四是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五是促进实数深度融合,六是推动绿色安全发展,七是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王莉指出,《指引》着力于产业升级与高端化发展、着力于创新驱动与数字化转型、着力于绿色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着力于企业培育与开放合作,通过7方面发展导向将工业园区的发展聚焦到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上。

记者注意到,近期备受关注的避免同质化竞争、淘汰落后产能等在《指引》中均有提及。

在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方面,《指引》提出,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充分考虑本地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产业发展重点,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效益显著的主导产业,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原则上不宜超过3个主导产业。

同时,提升园区产业能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应用,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立足产业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加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谋划布局,推动场景建设和开放,促进技术创新迭代,积极培育壮大新赛道新动能。

如王莉所言,《指引》也着力于创新驱动与数字化转型。

具体来看,在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上,《指引》提到,加强创新资源建设和共享。聚焦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载体,搭建概念验证、中试验证等创新和服务平台,开放场景推动工业软件应用。强化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加强政策保障,支持企业引进创新人才和团队。

促进实数深度融合方面,《指引》提出,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进5G、千兆光网、IPv6、移动物联网等园区网络基础设施部署,推动工业互联网进园区。鼓励有条件的园区打造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设施,提升开源操作系统应用水平,夯实园区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基础。提高园区数字化服务能力。同时,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鼓励园区企业开展老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的普及应用,打造智能场景和智能工厂。

另外,《指引》提出,完善园区空间治理。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在符合规划、确保安全等前提下,探索“工业上楼”、立体仓储建设等新方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培优园区企业主体方面,《指引》提出,健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导园区内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发布科技创新需求和产品采购计划,先试首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加速中小企业产品推广应用。

推动绿色安全发展方面,《指引》提到,加快园区绿色设施建设。加强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重点加强污水、垃圾、有害物收集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此外,《指引》提出,提高开放合作水平。落实企业异地技改搬迁等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园区探索产业转出转入地的利益分享机制,吸引更多企业在园区落地。加强跨园区联动互助。积极与周边区域开展“总部+基地”“研发+制造”“市场+产品”等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深化国际产业和科技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园区主动对接国际产业和科技资源,探索建设跨境孵化器、海外研发中心等载体。

责任编辑: 邓卫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