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昌新材收购卫星通信企业 “第二增长曲线”锚定高精度定位蓝海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张协新2025-09-21 19:54

近日,国内重要粉末冶金零部件生产企业海昌新材(300885)公告拟以2.55亿元现金收购卫星定位天线企业深圳市信为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信为通讯”)51%股权。

这一收购精准切入高精度卫星天线赛道的布局,不仅展现了公司突破增长瓶颈的战略决心,更有望开启“精密制造+高科技”的双轮驱动新格局,为资本市场注入新的信心。

从战略布局来看,此次收购是海昌新材跳出粉末冶金零部件生产的关键一步。作为行业的深耕者,海昌新材的齿轮、轴承等核心产品已在电动工具、汽车领域建立稳固优势,但行业成熟度提升带来的增长天花板日益显现。而信为通讯聚焦的GNSS天线定位赛道,正契合北斗导航产业化、无人机与无人驾驶快速渗透的时代浪潮,其高精度卫星定位天线、北斗通信天线等产品,已深度覆盖精准农业、形变监测等六大高景气领域,成为海昌新材对接新兴产业红利的最佳跳板。这种“精密制造底座+高科技赛道延伸”的组合,既保留了公司现有产业优势,又打开了未来增长空间。

标的公司的优质基本面为此次收购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经审计的2024年年度报告,标的公司2024年末总资产为8029.84万元,净资产为4467.87万元,营业收入为9671.60万元,净利润为3036.81万元。最近一期(未经审计)期末总资产为9720.20万元、净资产为7475.41万元、营业收入为8437.23万元、净利润为3346.87万元,资产质量持续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信为通讯并非单纯的产品供应商,其定制化解决方案能力已在多个行业形成竞争壁垒,这种“产品+技术服务”的模式,与海昌新材在制造领域的精密生产能力形成天然互补,为协同发展埋下伏笔。

协同效应的释放将成为此次收购的核心价值增长点。技术层面,信为通讯在射频核心部件领域的研发积累,与海昌新材的精密结构件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后,有望在无人机飞控系统、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等场景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客户层面,海昌新材在电动工具、汽车领域的存量客户与信为通讯的无人机、智能装备客户群高度互补,通过资源共享可快速扩大市场覆盖半径;供应链层面,海昌新材成熟的生产管理体系与海外布局,能够为信为通讯的产能扩张与全球化拓展提供直接支撑,加速其市场份额提升。这种“技术—客户—供应链”的全方位协同,远非简单的业务叠加,而是形成了“1+1>2”的发展合力。

对于海昌新材而言,此次收购更是一次低成本切入高科技赛道的战略机遇。相较于自主研发切入卫星通信领域所需的巨额投入与时间成本,通过收购直接获取成熟技术团队、客户资源与市场渠道,无疑是效率最高的路径。同时,转让方给出了业绩承诺。根据意向协议,其承诺标的公司在2025年度、2026年度、2027年度的业绩承诺期内,累计实现的经审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协议约定,若标的公司实现的累计净利润低于承诺数的85%,转让方需向海昌新材进行补偿。

尽管收购过程中仍存在协议落地与资源整合等常规性挑战,但从行业趋势与双方匹配度来看,此次布局的积极意义已然凸显。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全面落地、“新基建”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高精度卫星定位产业正进入爆发期,海昌新材通过收购提前卡位,有望抢占行业发展先机。

海昌新材表示,本次收购有利于双方进行合理的生产及供应链资源整合,优化生产布局,发挥规模效应,尤其凭借公司的海外布局能够进一步实现标的公司在海外的发展战略。

海昌新材的此次跨界收购,是传统制造企业向高端制造与高科技领域转型的一次成功探索。凭借标的公司的优质资产、清晰的协同路径与广阔的行业前景,这一战略布局不仅有望为公司带来持续的利润增长,更将重塑其市场定位,从精密制造企业升级为“精密制造+智能硬件”的复合型科技企业,其长期发展价值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 王智佳
校对: 刘榕枝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