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千行百业,科创人工智能ETF华夏(589010)及其联接基金所承载的,早已不止于指数的波动,而是在同步一个时代的科技自强与资本红利。
9月11日,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宣布任命人工智能“迪埃拉”担任公共采购部长,人类政治史翻开了前所未有的篇章。这不是科幻剧本,而是现实政治中的一幕——全球首个非人类、无实体的数字部长正式登上国家治理的舞台。
几乎在同一时间,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All-In》播客中预言:五年之内,人工智能的总体智慧将逼近甚至超越全人类智力之和。技术奇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现实。
如果说阿尔巴尼亚的任命是AI突破权力边界的先声,马斯克的预判是技术演进的未来预警,那么,我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是大国对AI时代的“战略定调”。这一中国首次以顶层设计形式出台的纲领性文件,将人工智能从产业热点直接跃升为国家战略,完成了从单点突破到全局融合的历史性跨越。
从有没有、强不强,到用不用、怎么用——中国正在回答的,已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文明如何与AI共生的未来之问。
当人工智能以革命之势重塑我国乃至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发行的华夏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联接基金(A类:024411;C类:024412),正成为这场科技巨变中投资载体。它不仅是布局AI核心资产的工具,还是一张驶向未来的船票——在半导体攻坚、算法崛起与场景落地的宏大叙事中,坚定捕捉中国AI产业的战略跃迁。
科创人工智能ETF华夏(589010)紧密跟踪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950180.CSI),覆盖全产业链优质企业,兼具高研发投入与政策红利支持,20%涨跌幅与中小盘弹性助力捕捉AI产业“奇点时刻”。万得数据显示,截至9月15日,该指数今年以来上涨近58%,近一年涨幅更是达到了167.46%。
全球AI产业大跃迁
在播客中,马斯克预测,到2026年,人工智能在所有关键智能指标上将超越任何一个单一人类。到2030年,人工智能的智慧将匹敌甚至超越全球所有人类智慧的总和。“我们将见证一个远超我们想象的智能爆炸,这个速度是指数级的,而大多数人仍在线性思考。”
这一论断视野宏大、野心昭然,却也因其过于激进的推演,在业界引发了争议。人工智能究竟将于何时跨越人类智能的边界?这一问题,早已超越学术探讨的范畴,成为一个牵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神经的议题。
早前,被誉为“人工智能教父”的杰弗里・辛顿给出的“5到20年诞生通用人工智能”的预判,已然带着对未知风险的审慎警示,成为行业内相对理性的共识。而马斯克的时间锚点,以更激进的姿态撕开了争议的裂缝,将“超级智能降临”的紧迫感直接压向全球产业界。
无论这样的时刻表是否将精准落位,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全球算力竞赛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展开。从OpenAI的GPT系列在多模态能力上持续突破,到谷歌Gemini在逻辑推理领域刷新纪录,再到Meta的Llama以开源生态抢占场景高地,全球科技巨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模型,用代码与数据不断推高人工智能的阈值和边界。
马斯克的预言,与其说是一种技术判断,不如说更像是为这场白热化的竞赛又添了一把火——它迫使人类正式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终极拷问:当远超越人类的超级智能降临时,我们是否已准备好,与一个自己亲手创造、却可能无法控制的神明共存?
回到算力觉醒故事的开始,当黄仁勋在1993年创立英伟达时,或许未曾料想,这家公司日后会成为AI世界的“军火商”。CUDA生态的悄然布局,GPU在深度学习中的意外崛起,直至今日H100芯片一卡难求——算力,成了AI世界的第一道铁幕。英特尔、AMD、华为昇腾、寒武纪纷纷下场,一场围绕硅基智慧的“军备竞赛”已然跨越国界。
在大模型的竞争层面,2017年,谷歌发布《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Transformer架构彻底重塑AI技术路线。OpenAI在微软百亿美元加持下,凭借ChatGPT打响生成式AI第一枪;谷歌仓促应战,Meta开源称王,中国阿里、百度、腾讯纷纷推出一线大模型。这些科技巨头们以数据为煤、算力为电,点燃了这场智能革命的火炬。
整体看,2015年,AI领域尚无绝对的“领航者”,彼时,全球AI论文年发表量仅4421篇,传统机器学习仍是主流,产业端多处于多元化探索的混沌期;2017年成为刺破迷雾的关键节点,“深度学习”关键词热度陡增,AI研究从实验室大规模走向产业应用,全球论文数量开启“三连跳”,2019年一举突破万篇大关,产业端的竞赛随之打响;2020至2023年的成熟高峰期,AI产业迎来全面爆发,大型语言模型、生成式AI成为研究前沿,上市公司的技术突破呈现“多点开花”;2024年以来,AI产业告别“广撒网”式发展,迈入深度专业化新阶段,全球上市公司开始聚焦场景落地与生态构建。
时至今日,AI竞赛已从技术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全面对抗。美国主导算法与芯片联盟,中国强推应用自主与产业链闭环;欧洲苦苦寻求监管话语权,中东借资本力量强势入场。全球AI产业链上的每一环节,无一可置身事外——他们要么成为AI浪潮的推动者、追随者,要么被浪潮吞没。
我们正在见证的,亦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而是一场由行业龙头领军、资本助推、全球产业力量重注的文明级跃迁。未来的赢家,不属于单一技术、单个公司,甚至不限于国家,而属于那些能率先将AI转化为经济与社会进步真实动力的生态系统。
万亿级产业浪潮之下:大模型时代的中国路径
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然被勾勒出万亿市场的轮廓。据艾瑞咨询预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未来五年将以32.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疾驰,2029年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这场AI革命的中国叙事,正迎来政策、技术与产业共振的黄金时代。市场热度亦如燎原之火蔓延,人工智能的投资价值空间,正被前所未有的力量彻底打开。
一个大国的产业叙事其来有自。2022年下半年,两条轨迹的交汇埋下了中国AI产业狂飙的伏笔。一是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列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二是OpenAI的ChatGPT横空出世,以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之姿,在全球科技与资本圈掀起巨浪。
彼时无人预料,很快,中国的AI发展将在全球产业竞赛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5年春节期间,国产大模型DeepSeek以开源、可商用、极低成本杀出重围——其性能比肩国际顶级模型,成本却仅为同类二十分之一。这是技术的突围,也意味着中国正带领AI产业从封闭垄断走向开放平权,并重新定义产业价值分配规则:
在算力层,国产芯片迎来系统级验证场景,科技企业的资本开支正开启新周期。
在模型层,迭代频率从“年”压缩至“月”,甚至“周”,创新速度正逼近临界点。
在应用层,成本门槛的瓦解使得AI产品化与商业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落地生根。
某种程度上,模型平权不仅是模型侧的单点变化,还是整个AI产业变革的起点,有望以模型变化为支点,撬动中国人工智能全产业链价值的系统性释放。如今,在产业变革的关键隘口,新一代大模型DeepSeekV3.1正式发布,不仅以UE8M0 FP8 Scale超高参数精度重新定义国产AI的性能天花板,也针对性适配下一代国产芯片适配。这标志着国产AI软硬件协同迈进新阶段,向“芯-模-用”一体化的全生态闭环迈出关键一步。
而DeepSeek的突围并非孤例。从春晚宇树机器人的精准舞步,到第六代战机的惊世亮相,再到A股市场上“人工智能+”行情的持续爆发——寒武纪、科大讯飞、华为昇腾等企业被资本重新定价,这些现象并非偶然。它们共同拼凑出一幅“新质生产力”崛起的鲜活图景,逐步消解市场对“新旧动能转换”的疑虑,并开始重新评估中国科技企业的“硬实力”:在国内丰富的数字基础设施积累和持续产业投入的基础上,实现“从1到100不落后甚至领先、从0到1的突破也能摆脱路径依赖的这一产业叙事”,仍将有持续演绎空间。
而支撑这场技术狂飙的,是中国独有的“增长方程式”——“产业基础×创新能力×人才储备”的多维共振:
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攀升至28.8%,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在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基础上,重点工业企业58.6%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77%的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AI落地提供了最丰富的场景土壤。创新层面,2023年专利申请受理数达556.2万件,PCT专利全球占比跃升至25.5%;2024年底突破475.6万件的有效发明专利,让中国成为首个发明专利超400万件的国家。还有“工程师红利”的持续释放,让中国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稳居人才竞争力榜首,为AI创新输送不竭智力动能。
科技周期的浪潮中,Beta力量无疑为中国AI技术奇点的来临注入了“加速度燃料”。在政策与基建的双重加持下,我国AI服务器渗透率达12%,液冷散热渗透率11%;全工业门类催生的多样化场景,推动工业软件、AI Agent渗透率分别升至20%与7%;全球最大规模的消费电子产业链,则让AIPC、AI手机渗透率分别快速突破19%与13%。
随着8月26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进一步点燃市场对人工智能板块的热情。其意义远不止于短期情绪催化——它标志着中国AI产业正式从市场自发探索,迈入国家意志与市场创新双轮驱动的新纪元。这意味着,国产人工智能不再仅局限于商业场景中的单点突破,而是要在核心技术、标准制定和全球治理中争夺更高“话语权”。
投资窗口
从青铜锻造到蒸汽轰鸣,数千年不过是历史卷轴上淡淡的一笔。转瞬间,人工智能的浪潮已漫过时代的堤岸。此刻,AI Agent正以破竹之势重塑大模型产品应用形态,将全球科技发展的航向拽入全新赛道,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浪潮。这不是泡沫,而是一场重构产业与文明图景的深刻革命。
作为AI算力“心脏”的半导体,也在方寸之间扛起万亿级智能需求的运转重任。资本市场亦循着该技术基石的脉络,寻找与这场文明跃迁同频共振的投资坐标。浪潮奔涌之下,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950180.CSI)恰似在茫茫投资海域中升起的灯塔,以其对科创板人工智能核心资产的精准锚定和对半导体的高配,成为市场投资者目光汇聚的焦点。
作为大国科技博弈的“战略要塞”,半导体在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中的权重高达47.81%,使得指数不仅精准卡位国产AI算力自主化的核心环节,更在结构性行情中展现出强劲的进攻属性。某种程度上,它既是一张中国AI基础设施的“兵力配置图”,也是一幅高弹性增长的资本路线图。
当市场还在为筛选AI优质标的发愁时,该指数已从科创板精选30只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证券,它们或是人工智能基础资源的探路者,或是技术应用支持的领航者,如同一柄精准的手术刀,直切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在有效反映科创板AI产业整体脉搏的同时,让投资者得以轻松拥抱从算力底座到应用终端的全链条机遇。
这种布局绝非泛泛而谈的 “科技拼盘”,而是经过精密校准的 “进攻利器”。前十大权重股 71% 的高占比,让资金力量高度聚焦于产业龙头,摒弃了分散布局的乏力感,赋予其在行情启动时锐不可当的进攻性。若以中证二级行业拆解,半导体占比47.81%、IT服务和软件开发分别占比15%、16.87%,与AI产业链契合度高,能摆脱杂音干扰,更为纯粹地捕捉每一波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带来的价值红利。
20%的涨跌幅机制与中小盘的天然弹性,叠加高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壁垒与政策红利释放的发展机遇,亦为捕捉AI产业“奇点时刻”装上了“加速器”,让每一次技术爆发都能快速转化为投资收益。
业绩也已昭示新方向。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7日,该指数年内涨幅56.19%,自2022年12月30日基日以来累计收益达132.95%,优于同期人工智能指数(931071.CSI)表现。另一方面,该指数成份股2025年营业收入预测达到1110.84亿元,2027年有望增至1644.37亿元。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是指数成长性的有力佐证,亦是AI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紧密跟踪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的基金里,科创人工智能ETF华夏(589010)已于4月9日上市,短短5个月出头的时间(截至9月12日),二级市场涨幅近57%;另一只产品——华夏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联接(A类:024411;C类:024412)正在发行。
对人工智能主题感兴趣的投资者,也可关注人工智能AIETF(515070),跟踪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930713.CSI),成份股选取为人工智能提供技术、基础资源以及应用端个股,聚集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中游,俗称“机器人”大脑“缔造者”,万物互联“地基”。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夏(159381)跟踪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970070.CNI),精准布局AI产业链龙头,聚焦高景气AI算力(光模块CPO权重占比超40%)+AI中游软件+应用,高效地捕捉AI主题行情,目前该ETF场内综合费率仅0.20%,位居同类最低。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其跟踪的创业板人工智能年内累计上涨超80%。
在AI产业前景愈发清晰的当下,华夏基金推出上述产品,正是锚定这一战略赛道展开的长周期布局——在政策、资本与技术三重红利叠加之下,一个属于中国AI产业的“增长极”正在加速形成。而上述ETF及联接基金,无疑为投资者打开了一扇分享AI时代红利的黄金窗口,让普通人也能搭乘科技浪潮,在波澜壮阔的AI投资浪潮中把握时代机遇。
来源:证券时时报基金研究院
上版:汪云鹏
校对:陶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