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本轮“看股做债”本质上是风险偏好再平衡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王军2025-09-10 17:50

自今年7月以来,股债的“跷跷板效应”愈发明显。A股市场在政策利好与资金推动下持续走强,上证指数突破3800点并创十年新高;而债券市场则因资金分流出现调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今年7月初的1.64%附近反弹至1.8%以上。

从表面来看,权益市场的强势表现是债市调整的核心推手,但从深层次原因来看,市场风险偏好再平衡或是股债呈现不同表现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在“资产荒”背景下,高收益优质资产供给不足,而债券凭借安全性、收益性和政策支持成为资金配置的重要选择。在此期间,债券市场不断攀升走高,趋同效应日益明显,造成市场波动被“放大”,甚至出现过度定价的情形。

不过,随着债券价格不断攀升,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不断走低,吸引力也在不断减弱。而具备稳定高股息的风险资产也成为资金的配置方向,在债券利率不断走低的过程中,银行等高估值资产价格不断走高。

今年7月以来,权益市场持续走强,市场风险偏好明显提振,驱动资金在各类资产间的再配置,股市热度升温对债市边际资金形成影响,“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尽管近期公布的经济和金融数据有所走弱,但债市对基本面和资金面反应钝化,长端和超长端的调整幅度较大。

笔者认为,当前债市调整与权益市场走强,本质上可能是市场对债券过度定价的修正与权益估值洼地的填补,这一过程受风险偏好切换、政策预期转向及资金再配置驱动,但长期仍需回归基本面与政策逻辑。

事实上,股债并不一直都是“跷跷板”的关系,股债也存在“双牛”情形。当资金利率下行,影响了股票市场资产价格的判断,股债资产均受益于资金推动,形成股债双牛的交易逻辑。

本轮“看股做债”的交易逻辑或许和居民存款搬家主导的流动性宽松也有一定关系。因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行,居民存款再配置受投资回报影响。如果股票类资产不断走高,投资者对债券投资的回报要求更高,带动债券利率上行。相反,如果股票类资产的价格走低,那么债券利率的下行空间也随之打开,市场交易呈现股债跷跷板的特点。

笔者认为,当前,基本面逻辑和货币宽松对债市仍构成支撑,但权益市场表现仍将对债市构成扰动。债市调整与权益市场走强可能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长期来看,两者将回归基本面与政策逻辑。债券市场尽管在波动中承压,但进一步上行空间受基本面和货币宽松等条件的制约,出现大幅调整的可能性偏低。

责任编辑: 刘少叙
校对: 吕久彪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