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老板投票,广东营商环境口碑第一
来源: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作者:郑康喜2025-09-09 08:09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扎实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努力为各类经营主体打造广阔发展空间、厚植投资兴业沃土。从全国工商联最近一次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来看,广东营商环境评价得分居全国第2,企业家口碑投票数名列第1。

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超2000万户经营主体扎根南粤。截至9月3日,广东登记在册经营主体2000.19万户,较2024年末净增95.31万户,增长5%,占全国1/10,经营主体总量稳居全国第一;累计吸引超350家世界500强企业布局广东,新设外资企业1.7万家,同比增长32.7%。经营主体发展呈现“量质齐升、提质升级、增强信心”的良好态势。

不过,广东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在市场秩序、要素支撑和涉企服务等方面,仍旧存在卡点堵点问题。如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尚未完全形成、要素支撑存在薄弱环节、涉企服务质效有待优化提升、知识产权保护仍需持续加强、外商投资权益保护部门协同效能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在此背景下,9月9日上午,广东省召开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专场)。专题会议聚焦广东营商环境提升,为持续改善和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把脉定向。

打造“更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标注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乘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春风,何享健、任正非等一批时代弄潮儿抓住风口,从“小老板”蜕变为大企业家。四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选择广东,在这里发家致富。“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一度成为其经济软实力和吸引力的代名词。

伴随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带动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广东逐渐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生态雨林”。如今,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15个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不久前发布的“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和《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广东共有51家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前列。

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靠什么吸引“老板”们前来创业发展?

企业家何小鹏的故事,或许能让人们很好理解这一问题。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透过媒体向广东深情“告白”:“感谢广东,是广东这片科技创新的沃土孵化了小鹏,在小鹏最困难的时候坚定支持小鹏。”

何小鹏两次创业均选择了广东。在做小鹏汽车之前,何小鹏曾创建UC优视,但在创业初期举步维艰,濒临倒闭。当时,广州给了企业10万元资金,让UC撑过了两个月生死攸关的时期。此后,在小鹏汽车发展的很多时段中,广东都在提供支持。“这就像你还没进ICU,有人说只要你需要,我随时会找医生来救你,这让我们倍感温暖。”何小鹏说。

新能源汽车之后,今年,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云深处等一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明星企业,也相继到广东落子布局,科创独角兽“东南飞”的现象再次在广东上演。

不同于过去因广东超强的供应链优势而落地,这一次,吸引明星科技企业的,是这里的场景应用优势和良好的营商环境。

如今,在广东开公司,注册时间已经从35天压缩到1个工作日以内,开办企业98%的手续流程在网上就能搞定。在公平竞争的氛围中,“不找市长找市场”的理念在广东深入人心。

今年前8个月,全省新设经营主体212.69万户,新设“四新经济”企业41.46万户,占全省新设企业总量37.92%,新设“数字经济”企业16.76万户,同比大幅增长25.41%。全省登记在册外商投资企业达23万户,增长6.97%。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外商投资“首选地”,大湾区内地九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85万户。

对于经营主体来说,更好的营商环境,一定是“更可预期”的环境。只有可预期,才敢于把自己的事业,放到这个环境里去创造、延展、生长。这需要制度建设和法治化带来更多“可预期”。制度建设,贯穿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所有方面,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上述一连串增长的数字背后,是广东市场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完善、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提升的直观证明。

近年来,广东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国首部外商投资权益保护立法等,全省12个地级以上市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决定,“司法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中小企业办理破产审理模式”等在全国推广。

如今,“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老话演变为“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

有观察人士认为,从“发财”到“发展”,这意味着广东为民营经济、外资提供的不仅是创业环境和创造财富,更是为社会、为时代创造价值和机遇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打造更“精细”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更好的营商环境,一定是更加具有“精细化”特征的环境。

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总裁李卫铳告诉南方财经记者,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但这些政策一般由科技、工信、发改等不同部门牵头推进。

“对于企业来说,要全面了解企业能够获得哪些政策支持,往往需要通过多个部门协调,流程长效率低。”李卫铳说。

今年“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宣布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这是一个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部门。“通过这个统一窗口,把面向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提供的服务统筹起来,直接对口处理,对于民营企业也好,对于政府部门也好,都能够更加集中、更高效率地把事情做好。”李卫铳说。

广东正超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厚烽也向南方财经记者提及政策落地执行方面的问题,坦言目前部分政策在基层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导致企业获得感不强,尤其是在补贴申请等方面流程较为复杂。

为解决民营企业诸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均成立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立足实际,迭代出台营商环境改革政策。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出台首部省级财政奖补类政策审查内部指引,制定网络交易经营者反不正当竞争合规指引,企业信用修复“一口受理、一次办成”机制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观察各地营商环境改革的亮点不难发现,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其实更多体现在“精细化”的服务上。例如,从人形机器人,到脑机接口设备,再到人工智能大模型,今年以来,一批来自浙江杭州的科创成果频上热搜。这离不开政府“有求必应”,坚持“无事不扰”的做法。

有服务,企业才能壮大。为了做到“有求必应”,杭州做了不少探索:实行“链长制”,配套专班、方案和政策支持;实行“科技特派员制”,针对企业困难提供解决方案……为了做到“无事不扰”,杭州进一步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着力破解涉企多头重复低效检查问题。

观察人士认为,当前,广东在这方面仍需要向其他兄弟省份学习,优化政府服务,减少不必要干预,针对企业诉求,快速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常态化沟通平台,提升政策落地效率。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浪潮中,政府“精细化”服务至关重要。

例如,在创新药领域,任何一款新药研发都是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与时间赛跑的活动,任何问题都必须尽快解决。去年年底,广州黄埔通过“一个平台+两条通道+三张清单+四级联动十分周到”的审评审批创新服务模式,让广东恒瑞医药瑞卡西单抗的首批发货足足提前了70多天,只用5天便完成从检查到获证,赶在春节前登上医院药架。

当外界都在谈论上海和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灵活的服务机制、专业的政府服务团队时,黄埔已经在悄然改变。如今,黄埔区市场监管局新药申报服务中心正在向上对接有权限的资源到黄埔来,推动企业申报提速;向下提供前置服务,让熟悉法规、了解行规、技术过硬的人听懂企业诉求,找到解决办法。

当下,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广东如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继续吸引全球“老板”青睐广东?

广东省人大建议,广东要持续营造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多措并举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持续改善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及时补齐新业态新模式监管短板;持续优化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积极构建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的营商环境,推动政务服务向个性化精准化增值服务转变。

责任编辑: 邓卫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