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五年居第二位的“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今年终于登顶。
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揭晓全球创新指数(GII)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超越日本“东京-横滨”集群,跃居全球创新集群之首。
“方法上的改变使2025年出现了一个新的排名第一的集群。”WIPO方面表示,除了往年的PCT专利申请量、科学论文发表量两大指标,今年新增一项重要指标:风险资本(VC)交易量,而“深圳-香港-广州”的表现较“东京-横滨”更突出,重塑了排名格局。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认为,在WIPO创新集群指标体系中,论文发表量与PCT专利申请量可作为基础研究水平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重要量化指标,体现了传统认知中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要路径。
其认为,近年来,风险资本等金融要素、人才要素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此次WIPO将风险资本纳入评价体系,不仅反映了区域创新创业活力与资本集聚程度,更体现了全球对创新要素构成认知的深化与演进。
细看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单项表现,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球第二,其中深圳PCT申请量连续21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达1.63万件;科学论文发表量全球第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广深高校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港校各有千秋。
而单看风险资本指标,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排名全球第六,美国圣何塞-旧金山、纽约,英国伦敦分列前三。
受访专家认为,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借鉴旧金山、纽约湾区的投资哲学,关键在于发挥“深港联动”的优势与特色。以“前海深港风投创投18条”等为代表,相关探索已显出成效。
(整体排名情况。图源:WIPO)
深港穗风投“突围”
五年第二,“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跃居全球创新集群首位,风险资本交易量是关键变量。据测算,深港穗集群风险资本交易量全球占比达2.9%,东京-横滨集群为2.2%。
何以首次将“风险资本交易量”纳入考量?WIPO认为,该指标可以反映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初创企业,并最终在市场上转化为新产品和新服务。
具体操作上,WIPO整合了初创企业、独角兽企业或其他接受风险资本的商业企业信息,并按地点统计风险资本交易数量,投资者包括天使个人、天使团体、种子基金和风险基金、企业风险资本(CVC)部门以及其他企业实体,所有股权交易和债权与股权混合交易都计算在内,纯债权交易则不包括在内。
这一统计方法也侧面说明,相较银行等风险偏好较低的传统金融体系,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愈发重要的助推力量。
一方面,科技型企业发展初期常面临无产品、无收入、无利润、高风险“三无一高”困境,缺乏抵押物,商业银行往往难以放贷支持,导致传统金融体系对高新科技早期阶段投资不足。
另一方面,风投创投机构不止于提供资金——通过专业化的资源整合能力,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他们还能提供技术、市场、管理等多方面指导,加速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
此次评选,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风险资本交易表现优于东京-横滨集群。具体看城市,香港在今年3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整体评分进一步上升,总排名维持全球第三,投资管理、保险业、融资等领域排名位列全球第一。
“在投资作为推动力方面,香港也有良好发展。就以港投公司作为‘耐心资本’为例,每1元的投资,成功带动超过5元的市场长期资金跟投,进一步激活香港的创投风投生态。”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8月31日发文表示。
深圳亦持续推进国际风投创投中心建设。据深圳证监局披露,截至2024年底,深圳存续801家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共备案3429只私募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规模4103.42亿元;私募创业投资基金数量较2018年末增长2.65倍、规模增长2.25倍,平均年化增速分别达24.09%、21.74%。
今年3月,《深圳市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发布,目标到2026年底,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双万”格局——万亿级“20+8”产业基金群、经备案的股权投资及创业投资基金数量突破1万家(只),风投创投基金以IPO等形式退出的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基金规模以年均15%增长。
近两年,广州也设立了1500亿元的产投母基金、500亿元的创投母基金和10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截至今年上半年,广州科创母基金落地44只子基金,实缴规模超270亿元,投资广州项目超200个。
他山之石
“深港穗”风险资本交易表现超过“东京-横滨”,但有趣的是,该指标的“三强”另有其人。
据测算,美国圣何塞-旧金山集群风险资本交易量单项第一,6.9%的全球占比一骑绝尘,拉动其整体排名上升三位,跻身全球第三创新集群;纽约、伦敦次之,占比分别达4.8%、4.4%。
(风险资本交易量全球份额示意图。图源:WIPO)
据毕马威数据,今年二季度全球风险投资从一季度的1284亿美元下降至1010.5亿美元。尽管出现下滑,美国依然断层领先,二季度获得超700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70%以上。二季度最大规模单笔交易亦来自美国,为Scale AI的143亿美元融资。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分析道,圣何塞-旧金山、纽约是美国风投创投资源相对集中的两个点位,但二者遵循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理念。
“硅谷体现的是‘产业金融’理念,科技企业云集,在风投创投领域催生了许多深耕特定赛道的‘专项冠军’,专门投某一赛道,比如ICT、新能源等。这些小而精的机构成为引领者,它们投了,大家也就有信心跟投,形成良性循环。”余凌曲说。
科创与风投资源同时汇聚于此。《硅谷指数2025》显示,硅谷和旧金山地区的独角兽企业在2024年达到277家,近半数来自AI赛道。与之对应,2024年硅谷地区共吸引697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同比大增125%,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52%,其中AI企业获得560亿美元,其中生成式AI企业获得370亿美元。
纽约在前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稳居第一,亦是世界第一大资管中心。其不仅拥有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纳斯达克(NASDAQ),退出通道畅通,并购重组、S基金等退出渠道也分布均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亦具备了与圣何塞-旧金山、纽约相似的优势。
具体来看,深圳创业氛围浓厚,2024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不同赛道均有优质标的可供选择。同时,深圳催生了专注消费赛道的天图投资,专注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的东方富海等一批专业型投资机构,并成立深圳S基金联盟,探索多元退出渠道。
香港资金量充裕,且今年以来港股IPO火热,VC/PE机构的退出通道加速畅通。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8月撰文指出,上半年香港首次公开招股(IPO)市场增长强劲,位居全球IPO集资额首位,前7月共录得53宗新股上市,集资总额约1270亿港元,同比升幅超6倍,超越过去三年中每一年的全年集资总额。
国际投资者亦广泛入局。许正宇透露,上半年新股基石投资与机构配售部分吸引了来自北美、欧洲、中东等地的长线基金、私募股权、对冲基金及主权财富基金积极参与。
“未来应更注重发挥深港联动的优势和特色,一个标志性的尝试就是‘前海深港风投创投18条’,将香港资本以QFLP等方式有效转化为创新资本。”余凌曲谈到。
2022年9月,深圳市前海管理局、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前海深港风投创投联动发展的十八条措施》,提出便利深港跨境投资双向合作,支持前海风投创投机构联动香港LPF开拓海外业务,同时优化前海QFLP试点工作,推出优化准入门槛、拓宽投资范围、灵活配置项目等举措。
“中国已逼近甚至超越全球科技的最前沿。”前海万汇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周光耀谈到。作为QFLP试点企业,万汇资本去年底在前海设立晶浩二期基金,目前已助力康方生物、来凯医药等科技企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截至目前,前海新设QFLP基金规模占深圳九成以上,QDIE额度占深圳市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