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人工智能+”行动蓝图,未来十年这些重点领域将获益
来源:国际金融报作者:余继超2025-08-28 17:02

“人工智能(AI)+”行动未来十年蓝图绘就。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发布,人工智能将“+”到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六大重点领域,提出了2027年、2030年、2035年三个阶段目标。

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曾刚对记者分析指出,十年“人工智能+”行动蓝图形成“模型—数据—算力—标准—开源—人才”的可持续生态闭环;以智能体为载体沉淀行业可复用知识,降低应用边际成本,推动长尾场景普及;重构制造与服务业分工与流程,带动设备更新与软件重构;建立分级分类的AI安全治理范式,平衡创新速度与社会风险;在国际上从“应用大国”迈向“规则与技术双引领”,通过开放合作提升供应链韧性与全球影响力。总体上,将把“智能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增长与公共价值。

“人工智能+”六大重点领域

以行业应用需求为牵引,统筹国内和国际,《意见》提出开展“人工智能+”六大行动,包括“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在“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方面,提出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方面,提出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创造新岗位和赋能传统岗位方面的作用,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培育发展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推动在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等岗位应用。

“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方面,提出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有序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探索面向新一代智能终端发展的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方面,提出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把人工智能作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打造平权、互信、多元、共赢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开放生态。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从数字赋能的互联网服务向智能驱动的新型服务方式演进,推动现代服务业向智向新发展。在“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方面,提出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提升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服务品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告诉记者,“人工智能+”六大重点领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AI+全景图”:AI成为科研“第五范式”,可压缩“0→1”发现周期;工业全要素智能化是制造强国必由之路,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将形成双重优势叠加效应;消费重要性日益凸显,个性化、体验式消费需要AI驱动的新场景;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需求刚性,AI可显著降低边际成本;“AI+”全球合作,以开放换空间、以规则促发展。

曾刚表示,六大领域覆盖创新全链路与社会系统要素:科学技术侧重原始创新与“AI for Science”,推动从0到1突破;产业发展聚焦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智能原生产业与行业大模型/智能体的规模化应用;消费提质以新终端、新交互催生新需求,打通“供给—需求”双循环;民生福祉确保教育、医疗、养老、文旅等普惠场景优先受益,提升获得感;治理能力通过城市、乡村与政务智能化,提升公共服务与风险处置效率;全球合作则在规则、数据、算力、人才上参与共建,塑造国际话语权。

“三步走”迈入全面智能时代

十年“人工智能+”行动蓝图不仅绘就了“AI+全景图”,还量化出阶段目标。《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优刻得董事长兼CEO季昕华对记者表示,“《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人工智能正重构全球创新体系和产业格局,其中智能算力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我们将持续发挥在绿色智算设施建设、国产技术生态培育、智算资源调度以及普惠易用云服务等方面的核心优势,与产业各界携手合作,为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提供坚实的底层支撑。”

可以看出,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的应用普及成为重要指标。曾刚认为,这是为强化“结果导向+可考核性”。一方面,智能终端与智能体是把通用智能能力转化为千行百业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明确阈值能倒逼供给体系在体验、成本、安全、互操作、标准上达标,形成规模经济与网络效应。

曾刚指出,目前我国在AI手机、PC、车载座舱、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工具等已具备良好渗透,政务服务、金融风控、制造质检、物流调度等有较多试点,但“强模型、强终端、强生态”的一致性仍不足。主要还是存在高质量数据集与隐私合规供给不足,算力成本与能效压力,智能体在复杂任务的稳健性、可解释与可控性,跨终端、跨平台标准不统一,中小企业应用门槛与ROI(投资回报率)不确定等问题。

刘斌也表示,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的应用不均衡,广大中小企业、县域及老年群体渗透率仍低,呈现“割裂式”分布;另外,应用场景碎片化、系统兼容性差、数据互通不足,导致“孤岛效应”;在模型、数据、算力、人才、资金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和瓶颈,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

曾刚建议,构建行业级“可复用智能体”组件库与流程模板;完善场景数据治理与合规沙盒,推动数据授权与分成机制;优化“东数西算+边云协同”降本提效;建立端—云一致的推理框架与互操作标准;扩容中试平台与以赛代评,鼓励以算力券、应用券支持中小企业;完善评测基准与红线清单,提升安全与责任落实。

记者/摄影 余继超

文中图片均由余继超拍摄于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