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净产量创历史新高,天然气产量增幅达12%! 中国海油中期净利695亿元穿越油价周期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燕云2025-08-27 19:43

8月27日晚间,中国海油(600938.SH;00883.HK)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2076.08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695亿元;油气净产量达到384.6百万桶油当量,成本维持26.94美元/桶油当量;天然气产量实现146.4亿立方米,同比大幅增长12%。

在布伦特原油期货均价同比下跌15.1%的背景下,中国海油通过增储上产的确定性、成本管控的稳定性与绿色转型的前瞻性,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仅下跌13%,好于多数国际同业公司,交出了“逆周期稳健发展”答卷,成为国内能源企业抗周期能力与长期投资价值的典范。

逆周期韧性凸显,产量与成本形成“双支撑”

2025年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下行,WTI、布伦特原油期货均价分别跌至67.52美元/桶、70.81美元/桶,同比跌幅均超14%,行业整体面临“量价齐压”的挑战。但从中国海油的核心数据看,其抗风险能力已形成明确支撑,核心体现在产量与成本的双重稳定上。

产量端实现历史同期突破,油气净产量达384.6百万桶油当量,同比增长6%,国内外产量均创同期新高。这一成果并非偶然,而是公司“稳定老油田、加快新油田、拓展低边稠、强化天然气”核心战略的落地兑现。其中,渤中26-6油田开发项目(一期)、文昌9-7油田开发项目,以及巴西Buzios7、Mero4等10个重点油气田顺利投产,不仅为产量增长提供了直接支撑,更充分展现了公司卓越的项目执行与落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油气产量整体突破的同时,公司天然气业务表现尤为亮眼:天然气产量146.4亿立方米,同比增幅12%,显著跑赢行业平均增速,成功塑造第二增长曲线。具体来看,东方29-1气田开发项目、东方1-1气田13-3区开发项目先后投产,深海一号、渤中19-6等在产大气田产量持续攀升。随着深海一号二期天然气项目全面投产,“深海一号”大气田高峰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未来将成为中国最大海上气田,进一步强化公司天然气供应能力。

成本端则保持国际竞争力,桶油主要成本稳定在26.94美元/桶油当量,略低于去年同期,为公司维持盈利空间筑牢了基础。中国海油坚持“成本领先战略”,一方面以油气田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将“花钱必要效”原则深度融入项目开发、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另一方面主动对标国际一流企业,不断迭代提质增效措施,推动效益最大化目标落地。尤为关键的是,科技创新为降本提供了核心支撑——高效开采技术、高效勘探技术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了桶油成本。

从行业视角看,这种“产量增长+精益化成本控制”的组合,打破了传统油气企业“靠油价吃饭”的单一盈利逻辑。与去年同期相比,公司归母净利润降幅小于油价跌幅,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695亿元,展现出“以量补价、以本稳利”的成熟经营模式。

增储上产、科技创新、绿色协同,构建增长逻辑

对于能源企业而言,长期战略是发展的核心支撑。中国海油围绕增储上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多维度搭建可持续发展框架,长期发展价值凸显。

上半年,中国海油增储上产步伐持续发力,勘探方面,中国海油已获得5个新发现,成功评价18个含油气构造:国内海域斩获锦州27-6、曹妃甸22-3、涠洲10-5南等新发现,顺利评价秦皇岛29-6、陵水25-1等含油气构造;在海外,圭亚那深水立体勘探持续增储,公司首次签署哈萨克斯坦勘探新区块石油合同,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资源布局的边界。

中国海油已在战略展望中明确披露,2025年拟投入资本开支1250亿—1350亿元。不仅为全年产量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也提前为后续产量增长预留了空间,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上半年公司资本支出完成情况良好,达人民币576亿元。

在增储上产筑牢根基的同时,科技创新始终是中国海油穿越行业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海油不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全力培育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助力“聚力攻坚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落地。

科技创新与数智化层面,中国海油通过推广先进地球物理技术提升深层地震资料品质,规模化应用智能注采技术控制中国海上油田自然递减率至9.5%,全面推进优智钻完井建设实现示范项目提速26%。这些技术突破不仅直接降低开采成本,更持续提升储量动用率与采收率。同时,“深海一号”智慧气田获评中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AI+卫星遥感+无人装备的组合实现对溢油的精准溯源和对台风灾害高效应急响应,进一步强化了安全生产与运营稳定性。

为实现从“海洋油气”向“海洋能源”的产业升级,中国海油将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并积极探索海上风电和海洋油气相关全产业链条,推动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生产端,公司通过规模化应用永磁电潜泵、精益用电管理(如秦皇岛32-6油田节电约1800万千瓦时)、绿电替代(上半年绿电发电量超9亿千瓦时,“海油观澜号”为文昌油田群供绿电)等措施降低碳排放;产业端,公司落地中国海上首个CCUS项目(恩平15-1平台),并规划在渤海油田建成中国北方海上最大CCUS中心,推动二氧化碳产、注、储一体化运作;加快开发近海优质海上风电项目,积极储备远海优质资源,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这一系列动作与国家战略形成深度契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一表述标志着深海科技从科研探索向产业化应用的战略升级。政策的推进将为公司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加速绿色转型,进一步聚焦海洋能源开发、培育新质生产力创造有利发展条件。

从短期回报到长期成长,双维度凸显投资价值

基于短期业绩表现与长期战略布局,从资本市场视角评估,中国海油的投资价值可拆解为“短期确定性回报”与“长期成长性空间”两大核心维度,综合吸引力显著。

短期来看,公司的股东回报机制具备较强吸引力。公司一贯重视股东回报。分红层面,2025—2027年将支付率提升至不低于45%,进一步增厚股东收益;董事会拟派发2025年中期股息,每股金额为0.73港元(含税),股息支付率达45.5%;根据上交所倡议要求,公司从提升经营质量、增加投资者回报等六个方面制定了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将提质增效与投资者回报纳入常态化经营管理。对于保险、社保基金等追求稳定现金流的长线资金而言,能够在市场波动中有效对冲风险,具备较强的配置吸引力。

长期来看,公司的成长逻辑清晰,机构认可度持续攀升。光大证券在研报中明确指出,看好公司高质量“增储上产”的潜力与优异的成本控制能力,认为公司业绩有望穿越油价周期实现长期增长,并维持“买入”评级。长江证券研报指出,中国海油油气净产量稳步提升,成本优势显著。对比国内同行业非国企以及海外同行业企业,中国海油估值仍有较大提升前景,估值或将持续修复。

从产业趋势看,全球能源安全需求仍在上升,中国海油作为国内海上油气开发的领军企业,将直接受益于这一趋势;同时,做强做优做大油气基本盘的前提下,公司积极布局科技创新、加速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为公司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中国海油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的业绩答卷,不仅充分印证了企业应对市场挑战的综合实力,更为中国海洋能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面对下半年的发展,公司董事长张传江先生表示:“公司将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奋力推动海洋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燕云)

责任编辑: 孙孝熙
校对: 祝甜婷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