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服务深耕产业沃土,以高水平开放拥抱世界风云→
来源:期货日报作者:张田苗2025-08-25 08:03

日前,由期货日报和产业服务联盟共同主办的“2025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郑州举行。来自期货行业、产业领域的嘉宾在会上聚焦期货市场在新时代的使命,共同探讨期货市场如何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深化开放助力期市高质量发展

“期货市场的高水平开放,是提升国际竞争力、服务国家更高层次开放的必然要求。”《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欣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国内期货市场国际化进程加速:境内特定品种期货通过引入境外交易者,实现价格影响力的全球辐射;期货交易所在境外设立交割仓库,构建跨境物流网络。这种开放创新不仅拓展了市场深度,而且使中国期货价格成为全球贸易定价的重要参考。

“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发生的风险事件,后续发展均呈现向中国市场价格回归的趋势,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与规则公平性。”上海市期货同业公会会长马文胜表示,同时,国际大宗商品贸易的商业模式也开始借鉴中国经验,国内成熟的运作模式在国外市场逐步被复制应用。

与会嘉宾认为,通过完善跨境服务、创新产品体系,中国期货市场将在全球定价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支撑。

浙商期货总经理张英军建议,一方面要鼓励境内外交易所开展合约互挂、联合挂牌等合作,提升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兼容性;另一方面要优化跨境互联互通机制,借鉴沪港通、深港通的成功经验,加快探索“期货通”模式。“双向流动通道的打通,既能让中国资本更高效地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也能提升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参与度,提升市场流动性与国际影响力。”张英军表示。

此外,张英军还强调了加强境外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他表示,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规则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建议监管部门与交易所联合推出多语种投教平台,提供在线培训与模拟交易工具,并支持期货公司开展路演,帮助境外投资者快速适应中国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境外市场对境内期货市场其实是有力的补充。”在金山金融董事长程立军看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投资者参与全球化配置也是必要的。

杭州毓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家祥表示,一些做CTA策略的境内机构也有参与境外市场的意愿和需求,但仍面临信息渠道不足的问题。“我们其实希望境外交易所可以多开展宣讲、投教活动,加深交易者对境外活跃品种的了解,进而更好地了解全球市场,为境内机构投资者合规参与境外交易提供指导,助力基金管理人丰富交易品种、提升投资水平与收益。”他说。

期货机构机遇与挑战并存

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境内期货公司“走出去”是差异化竞争并突围的重要途径。

期货日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浙商期货、广发期货等越来越多的期货公司勇闯国际市场新赛道,通过构建“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通道,一方面为中国企业提供境外风险管理服务与投融资服务,助力境内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推动“中国价格”与国际市场深度互动。目前,一些“走出去”并具有先发优势的期货公司,境外业务已经成为其业绩的重要增长点。

在广发期货副总经理李敏看来,当前国际业务正迎来重要机遇窗口。从政策端看,监管层持续释放开放信号。同时,由于境外市场相对成熟,随着全球资产配置需求持续增长,境内企业对汇率、利率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管理诉求日益强烈,这正是期货公司发挥专业价值的机会。在政策支持与境外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境外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

当然还应看到,目前国内期货行业仍面临跨境监管差异、合规成本高及复合型人才短缺等挑战。“既懂衍生品又精通跨境文化沟通的人才培养周期长,期货行业的人才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李敏坦言,境外客户开发周期长,各国合规要求差异大。同时,业务系统投入成本高,跨境交易系统建设和维护需要持续投入,这是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广发期货正在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优化客户服务流程、加大IT投入等积极应对。她建议加强国际监管培训与人才交流,提升行业国际化业务拓展能力。

此外,实现更高水平开放,也离不开监管层与交易所的支持。结合公司跨境业务实践,张英军表示,希望未来可以提升资金调拨与风控灵活性。“境内外市场交易机制存在差异,境内以保证金交易为主,境外侧重信用交易,跨市场套利时资金调拨效率常受影响。”他建议交易所为境外代理商提供更灵活的交易限额与保证金追缴机制,满足客户全球跨市场交易需求。他还希望能进一步明确跨境业务协同规则,通过建立统一的跨境监管协调机制,明确合规边界,为业务协同提供清晰指引,避免境内外监管要求不同导致母子公司在信息共享、业务联动上受到限制。

“产业服务联盟作为连接期货市场与实体经济的重要桥梁,也要发挥自身的使命担当。”产业服务联盟研究院院长颜树萍提出,产业服务联盟要在产业调研并促进产融结合的基础上,搭建全球推介平台,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信息桥梁,推动双向沟通。一方面,通过联合中资期货公司、境外特殊参与者等,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举办推介活动。以定向走访、行业沙龙等形式,向国际投资者全面展示中国期货市场的特色品种和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定期发布中英文双语市场期刊,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打造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新生态

与会嘉宾在会上表示,当前国家“反内卷”政策正在引导中国各行业由过往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和价格竞争的粗放模式,向注重质量和价值的商业模式转型。期货市场亦正从过去侧重于产品与工具创新,转向进一步深化功能发挥。推动期货经营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服务创新转变,将促进行业功能纵深发展,构建新型生态体系。

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在新品种推出的速度与数量、交易规模增长以及市场规范程度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随着“反内卷”政策的深入推进,期货行业在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正迎来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但现阶段,产业机构运用期货工具管理风险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天能控股集团套期保值负责人余雪峰表示,当前企业在使用期货工具的过程中,存在专业能力不足、数据壁垒和资金约束三重困境。

首先,产业客户参与期货市场的核心目标是对冲现货价格波动风险,但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套保实践中存在专业能力不足,包括对风险对冲工具存在认知偏差、套保方案设计能力薄弱、团队与技术支撑不足等。其次,产业客户需结合现货供需、期货价格、宏观政策、国际市场等多维信息进行决策,但其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最后,目前环境下,资金压力与资金成本约束形成了企业套保的“财务负担”。期货交易的保证金制度和杠杆特性对产业客户的资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余雪峰呼吁产业企业需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内部风控体系、加强与外部机构合作。同时,他还表示,期货行业要聚焦产业的发展,为产业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产品,建议相关方面能推动数据共享、优化套保会计与监管规则、支持场外衍生品发展。

从市场管理角度来看,上海筑金投资董事长姜昌武认为,提升企业运用期货工具的效能,期货市场要防范价格非理性波动,建立主动、透明的预期管理机制,避免价格脱离基本面导致基差异常扩大。同时,及时完善交割制度,打通期现回归关键环节。对于防范基差偏离,他建议交易所针对近月主力合约与现货出现大幅升贴水的情况,建立分层预警与响应机制。在完善交割制度方面,他建议针对交割问题开展专项调研,细化交割品等级划分标准,优化交割结算价计算方式,同时动态调整交割手续费、仓储费等,让交割环节真正成为连接期货与现货市场的“桥梁”而非“壁垒”。

对于部分品种存在仓储成本高、运输不便利等问题,制约了企业参与交割的积极性,姜昌武建议探索“交易所+期货公司+产业龙头”共建交割仓库的模式,即交易所负责制定仓库建设标准与监管规则,期货公司利用网点资源布局区域仓库,产业龙头企业提供场地与管理经验,三方共担成本、共享收益。

在上海市期货同业公会会长马文胜看来,实体产业对期货市场的需求在演变,源于战略、定价、套期保值、规模管理、商业模式升级等多重诉求。他表示,产业传统的经营模式需从单一的经营管理,拓展为“经营管理+敞口管理+基差管理+规模管理+含权管理”的复合模式,实现利润“一变五”的升级。这使得企业利润来源更加多元化,并能针对不同产业周期采取差异化经营策略,发掘相应利润点。“其中,最为关键的转变在于对期货工具的有效运用。期货公司应成为推动这一转变的核心服务主体。”他说。

华西期货总经理魏哲平认为,目前期货行业面临非常好的政策环境,行业逐渐规范,各项政策逐步落地,为期货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支撑,市场秩序也将进一步好转。期货公司应发挥专业优势,做好投资者教育,填平产业用户从“想用”到“会用”之间的鸿沟。此外,应利用产业链“大手拉小手”,将服务连成线、扩成面。各家期货公司可以立足本地,将本地的企业服务好,也可以借助大企业的优势,将期货服务拓展到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

“期货公司服务产业的过程,应该是不断贴近产业、融入产业、赋能产业的过程。”恒力期货总经理何芳表示,针对产业服务,要分层培育,降低认知门槛。她建议,针对不同规模企业制定差异化的培育策略。针对大型企业,通过“一对一案例拆解”建立信任;针对中小企业,推出“轻量化工具体验包”,降低尝试成本。同时,联合行业协会、产业龙头企业,开展“期货+现货”培训,用产业语言解读工具价值。

“我们要做好‘宣传员’,为企业链接平台资源。”物产中大期货副总经理刘建华认为,首先,积极推广交易所产业服务政策,带动企业参与交易所产业服务项目,协助申请交割厂库,帮助企业用好交易所产业支持政策,实现资源精准对接。其次,带动企业融入重大战略。最后,积极为大宗商品产业企业搭建交流平台。公司通过各种平台交流,积极促进信息共享和行业协同发展,推动整个期货行业在大宗商品服务领域不断进步。

在服务工具和业务模式上,与会嘉宾认为,期货公司要继续加强创新能力、深化重点领域服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金元期货总经理陈小峰提到,服务工具创新包括综合应用场外期权、含权贸易、跨境风险管理工具等;服务模式创新包括“保险+期货”、期现结合平台深度赋能、“产学研”生态平台建设等;重点领域服务包括细分产业服务、分层客户服务、精准对接国家战略等。

期货公司也要做好“陪跑员”,赋能企业动态风险管理。刘建华表示,目前该公司正针对产业客户在采购、销售、库存、仓储物流等方面的难点痛点,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协同整合内部资源,打造了全面、高效的“一站式”综合金融衍生品服务,为企业匹配精准的风险管理产品,并利用数字化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质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魏哲平表示,期货公司也可以总结和借鉴行业服务产业的经验和先进做法。他认为,期货公司的股东背景、规模、管理模式都有很大差别,行业同仁可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发挥比较优势。他还表示,近两年,产业服务联盟做了一些很好的尝试,比如组织联合调研、联合研究等。

期货人才队伍的培养也是行业实现持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何芳建议期货行业要深耕产业,推动“产业研究员+期货分析师”的复合型团队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团队,深入产业链一线,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真实痛点。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