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000959)于2025年8月22日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尽管上半年受行业环境影响营业收入同比下滑7.35%至525.17亿元,但公司凭借产品结构优化、成本精准管控及技术创新驱动,盈利能力实现显著跃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7亿元,同比增长66.45%;凸显强劲经营韧性与内生增长动力。同时,公司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夯实了长期发展根基。
营收结构优化推动盈利大幅提升
2025年上半年,首钢股份营收虽同比有所调整,但利润端呈现“降幅收窄、盈利跃升”的良好态势。除核心利润指标外,基本每股收益同比增长66.40%至0.0847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同比提升0.52个百分点至1.32%,资本盈利能力稳步增强。
高端战略产品占比提升带动单位盈利增长,战略及重点产品收入占比达73%;同时全流程降本增效见效,迁钢公司铁水温降同比降低13℃达行业领先水平。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91.65%,货币资金余额较上年末增长58.96%;资产负债率降至57.43%,长期借款减少至107.89亿元,短期债务占比下降。财务费用同比下降32.13%至4.08亿元,系带息负债规模与融资成本双重下降,财务风险持续可控。
高端产品与技术突破驱动业绩增长
首钢股份坚持“精品制造”战略,上半年产品结构优化成效显著,三大战略产品(电工钢、汽车板、镀锡/铬板)产量同比增长约12%,技术创新成果持续落地。
电工钢成增长主力,产量同比增长约30%。其中高磁感取向电工钢产量增14%,0.20mm及以下超薄规格保持国内领先;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产量增33%,稳定供货全球及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
汽车板产量同比增6%,镀锌、高强、外板产量增长,2200MPa级别热成型钢具备批量供货能力;同时新能源汽车客户供货量增41%,客户结构持续升级。
中厚板向第四大战略产品突破,风电用钢产量同比增33%,海洋风电用钢占比创历史新高;抗酸管线钢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容器钢实现15万立方米储油罐万吨级供货。
技术创新层面,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专利授权208项(其中发明专利76项),参与制定并发布国际、国家、行业、团体各级标准8项;控股子公司智新电磁上榜胡润研究院《2025全球独角兽榜》,其自主研发的低温板坯加热工艺生产高磁感取向电工钢技术,使公司成为全球第四家全低温工艺产业化企业。
绿色低碳与智能制造构建长期竞争力
在绿色低碳领域,首钢股份不仅维持河北省环保绩效评价“A级”资质(作为世界首家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还深化绿色供应链建设,推动27家重点供应商开展物料碳足迹认证,建立上游物料实景数据因子库。
下游合作方面,公司与中山庆琏构建“生产—消费—再生”闭环循环体系,发布40%可溯源循环材料低碳项目;与吉利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一汽大众签署“绿钢”战略合作备忘录,落地多项绿色合作。技术层面,推进“近零碳排放冶炼高品质钢示范项目”,京唐公司首次实现55%以上大废钢比9炉连浇试验,创造国内行业纪录,同时开展高炉富氢冶炼研究,为长流程减碳提供技术支撑。
智能制造领域,冷轧公司凭借5G、大数据、AI等技术应用,入选第13批全球“灯塔工厂”(全国钢铁行业第3家、全球第7家);京唐公司建成“一核四级多元”数字化转型架构,入选工信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此外,人工智能大模型平台正式上线,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开展智慧客服等8个AI应用场景建设,数字化转型覆盖核心环节,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