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联姻”上市公司 又投早投小 解析智元机器人的“生态棋”
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孙小程2025-08-22 08:05

站在当下节点,无论是作为一级市场的头部选手,还是拟“入主”上纬新材的关键角色,智元机器人的战略动向极具观察价值。

8月21日,智元首届合作伙伴大会在上海举行,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邓泰华发表了创业以来的首次公开演讲。会上,他宣布了对外投资、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计划,分享了智元的战略规划,以及对产业发展节奏的洞见。

其中,“生态”是被他反复提及的关键词,也是过去一年智元让外界有些不解的打法——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智元与多家上市公司设立了合资公司,还投资了多个早期项目。邓泰华称,“生态共建是具身智能产业规模化的核心驱动力”,并将其明确列为公司的核心战略之一。

已牵手多家上市公司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智元已与大丰实业、蓝思科技、均普智能、软通动力、东阳光、富临精工、玉禾田等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或入股上市公司旗下公司。从已有信息来看,这些公司的业务分别聚焦具身智能产业的某一环,合起来已然覆盖产业链的全局。

首先看上游的研发。蓝思科技与智元合资成立了湖南智启未来科技有限公司,聚焦人形机器人整机组装、功能模组开发及场景化解决方案。合资公司整合了蓝思的精密制造能力与智元的AI算法优势,以共同开发头部、手臂总成、灵巧手等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

其次是中游的本体制造、销售。均普智能与智元共同设立了宁波普智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公司机器人第一期生产线占地约2000平方米,预计年产能可达1000台。均普机器人研究院与智元还将通过合资公司,开展通用型人形机器人本体的共研、生产和销售等。

再其次看下游的场景共探。大丰实业与智元共同出资成立浙江硅基方舟机器人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匹配文娱体旅商场景需求的人形机器人项目开发,并实现商业化落地。

作为一家成立不足三年的创业公司,智元为何密集与上市公司“联姻”?

“一个项目要做开发、集成、交付、售后,做项目是一个非常消耗资源和人力的事情。”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智元目前还是一家初创企业,公司的定位也是做通用机器人平台,发展阶段和定位决定了智元不可能从头到尾、一条龙全部做完。

姚卯青表示,不少上市公司有资金、人才储备以及对行业的理解,同时也希望在具身智能时代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拥抱新质生产力,而智元本身需要联合伙伴,双方的合作恰好互补。

与智元携手的上市公司,本身立足于多个行业,例如:汽车零部件、物业清洁管理、电子消费等,这也为具身智能的落地提供了丰富的场景。

“具身智能还处在高速发展期,很多应用场景需要大家判断能不能做,这是我们跟上市公司合作的目的之一。”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表示,在过去一年多的探索中,有些场景刚开始以为很容易,做着做着发现非常难,智元需要与上市公司一起,共同探索具身智能的可行落地场景。

投早投小建生态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智元本身还投资了一批初创公司。过去一年多的时间,智元共投资了15个早期项目。邓泰华演讲披露的数据显示,上述投资年化收益率高达8倍。

“我们本身并不是财务投资,8倍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积累投资的产业经验,包括系统化体系的建设,在这个基础上打算进一步增强(产业生态建设)。”邓泰华说。

谈及为何密集投资创业公司,姚卯青认为,人形机器人能不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供应链起到决定性作用。“设计和研发代表了上限,但是供应链能力、产能、品质决定行业基础。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有很多公司,为什么有些公司的交付能力很强,核心就是供应链有优势。”姚卯青说。

智元不少的创始人和核心团队成员来自实体产业,包括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等。姚卯青称:“我们有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资源积累。现在行业确实处于比较早期,很多零部件需要定制化的,这个过程中供应商自己会走得相对慢一点,智元‘扶着’他们走,倒逼着他们走,给他们更多的资源、技术、生产及质量方面的辅导,这也会帮我们自己变得更强。”

未来,智元还将进一步提高生态共建的能力。邓泰华透露,智元与高瓴联合成立了具身智能产业基金,规模在数亿元。年内还将组建更大规模的CVC,目前正在筹建流程中。

在对外投资上,为扶持早期创新力量,智元8月21日宣布启动首个专注具身智能产业链的创业加速计划——“智元A计划”。该计划旨在孵化超50个高潜力早期项目,在三年内打造千亿级产业生态。智元将为参与计划的伙伴提供技术支持、融资赋能、场景开放、创业孵化等丰富权益。

在邓泰华看来,全球正处于具身智能“大爆发的前夜”,人工智能正加速朝着AGI(通用人工智能)迈进,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将迎来商用发展的拐点,最终成为继手机和汽车之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

谈及智元的核心战略,邓泰华总结道:“以通用量产人形机器人为牵引目标,着力打造强智能、易协作的软硬件全栈平台,梯次推进工业、商业和家居商用场景的落地,最终构建通用智能机器人平台的应用生态。”

责任编辑: 胡青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