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传导与文化创新:票据服务工商业发展的历史实践与当代启示
来源:证券时报网2025-08-18 19:10

作者:江财九银票据研究院 肖小和、李紫薇

摘 要:本文基于信用传导与文化创新的双重视角,系统考察中国票据市场在服务工商业发展中的历史实践与当代启示。在历史维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通过商业承兑汇票的推广与区域性票据市场的构建,推动挂账债权向标准化信用工具的转化,奠定了近代金融信用文化的根基;改革开放初期,票据成为清理“三角债”的核心工具,以信用票据化重塑市场规则,为经济转轨提供关键金融支持。在当代维度,票据依托信用传递机制与文化创新,精准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在消费领域构建“信用—融资—消费”闭环,在供应链金融中实现应收账款票据化与信用穿透,在汽车产业形成库存资产票据化的资金循环模式,在民营经济领域破解融资信用断层,并系统性赋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及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研究表明,票据不仅是短期融资工具,更是信用文化演进与金融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其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对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路径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票据;信用传导;文化创新;工商业发展;三角债清理;“五篇大文章”

一、票据发展历史回顾

中国票据市场的演进历程,本质是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的制度创新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面对银根紧缩与工商业凋敝,以第一次承兑汇票热潮为先导,通过商业承兑汇票实践将“挂账债权”转化为流通信用,形成区域性票据市场雏形,奠定了近代信用体系转型的制度基石。改革开放初期,针对“三角债”困局,以票据清欠为突破口,重构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协同机制,实现债务链条疏通与市场规则重建。票据依托法定信用工具属性,化解经济梗阻并培育现代金融生态,为当前票据功能定位提供历史镜鉴。

(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票据市场发展与工商业振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第一次承兑汇票热潮的兴起,本质上是信用力量觉醒与票据文化扎根共同服务实体经济的体现。面对银根紧缩、工商业凋敝的困境,票据以其信用机制激活经济发展。金国宝在《怎样发展工商业》的演讲中首次明确指出:建立票据市场是促进工商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重塑信用伦理:票据文化的理论奠基

理论界率先推动信用体系革新:马寅初在《中华银行论》中剖析票据的连带责任机制(发票人、背书人、持票人三重担保),迫使债务责任显性化;杨荫溥痛斥传统记账制导致“信用隐形化”,疾呼“无票据法,则信用制度不能发展!”。金国宝提出“票据是商业信用的证券化工具”的核心观点,系统论证票据通过“化账面债权为票面债权”激活产业链信用的机制,奠定了中国票据市场的理论基础。他并在1930年发表的《承兑汇票浅说》中首次完整阐释银行承兑汇票的信用创造原理,指出票据可“引导社会零星资金投资工商业”。法律基础的构建则依托1929年《中华民国票据法》确立的票据规范,为信用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2.激活资金血脉:票据信用的创新实践

传统“三节记账制”使企业深陷应收账款泥潭,商业承兑汇票首次将“挂账债权”转化为可流通的“票面信用”。如国产搪瓷营业所允许客户签汇票提货,厂商持票向银行贴现,实现“销售即回款”,显著减少垫资压力。银行承兑汇票(如交通银行乙种凭信)突破“熟人赊销”局限,以银行信用补足商界信用不足。例如,无锡厂商凭上海交行信用状发货,化解了“陌生交易不敢赊销”的困境。1935年绸缎业公会联合银钱业发布“以票据缩减放账,以贴现激活资金!”宣言,机电业立即响应废除节账,标志着票据应用的推广。

3.服务实体经济:票据市场的初步形成

在1934年“白银风潮”引发的通货紧缩中,上海企业通过票据贴现获取流动性:美亚织绸厂凭汇票贴现维持生产,避开了“贱卖存货求生”的陷阱。区域性票据市场通过上海银行票据承兑所形成,该机构允许银行以商品、放款抵押品、贴入汇票等作为担保品申请开具承兑汇票,并通过买卖、贴现、重贴现实现流转。国产搪瓷营业所的实践在工商界产生示范效应。1936年钱庄与丝绸厂试水商业本票贴现,进一步拓宽了直接融资渠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票据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票据信用机制的构建本质是金融制度创新与实体经济需求深度互嵌的产物。其深层意义在于,票据不仅作为短期融资工具缓解了企业资金困境,更通过信用票据化推动金融资源脱虚向实,为近代中国金融体系从传统汇兑向现代信用中介转型奠定了制度基石。

(二)改革开放以来:票据清理三角债与信用重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票据市场的复兴与发展,深刻体现了金融工具在服务实体经济、化解债务危机及培育现代信用文化中的关键作用。

1.化解债务困局:票据清欠的破链实践

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商品经济复苏,支付结算工具匮乏与企业间“三角债”问题日益凸显。1979年金融界开启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结合的探索。1981年上海率先试办首笔同城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成功化解钢厂拖欠)及跨省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促成水泥船交易),以票据将隐性债务转化为显性契约,迫使欠款方盘活资产清偿债务。20世纪90年代,国家系统性推进票据化解清欠:1991年国家开始对承担指令性计划的“双保”企业和商业、外贸、物资供销企业收购适销对路工业品推行票据结算,组织各方力量清理“三角债”;1994年央行定向推出100亿元再贴现额度,专项支持煤炭、电力等5大行业及农产品购销,从源头抑制新增拖欠。

2.重建信用生态:票据文化的制度保障

计划经济时代严控商业信用的观念被突破。1980年央行首次有条件开放商业信用,确立票据为合法载体。上海市金融学会1981年编写《票据承兑与贴现》大力倡导“商业信用票据化”理念。央行通过《银行结算办法》构建“三票一卡”体系,推动社会接纳票据结算。承兑-贴现-再贴现的闭环设计,以银行信用为商业信用增信,有效培育了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与规则意识,使票据成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信用基石。

改革开放初期票据业务的恢复与发展,是运用金融创新化解债务危机、服务实体经济的经典范例。通过将商业信用票据化、规范化,并引入银行信用进行增级和引导,票据不仅有效疏通了企业间梗阻的债务链条,显著缓解了“三角债”对经济运行的困扰,更在实践层面重建了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

二、立足历史经验,强化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定位

承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信用重构与改革开放清欠的双重历史逻辑,票据在新时代的核心使命是破解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结构性梗阻,为“五篇大文章”提供多维支撑。在信用传导方面,通过核心企业信用跨层级转移,弥合民营经济融资断层。在政策协同方面,借助央行再贴现工具定向引导资源流向科技、绿色、普惠等关键领域。在场景嵌入方面,以应收账款票据化构建供应链信用枢纽,以库存资产票据化打通汽车产业资金循环,以消费场景票据化激活终端需求。

1.支持消费增长:创新消费场景票据化支付

票据化支付的核心在于依托票据的信用传递、融资便利与支付延展性,通过场景重构与科技赋能,将企业端金融资源高效转化为终端消费新动力。在信用赋能方面,在央行5000亿元服务消费再贷款及财政贴息政策协同支持下,依托银行承兑汇票的刚性信用,家装、汽车等高单价消费场景实现“先消费、后付款”模式,降低消费者一次性支付压力;商户则凭借票据兑付保障及低成本贴现提前回款,实现供需双赢。供应链金融的贯通进一步释放终端活力,核心企业向下游经销商开具商业承兑汇票支付渠道费用,经销商通过商票保贴融资降低资金成本,并将节省费用转化为消费端优惠,形成“信用-融资-消费”的良性闭环。科技升级则重塑支付体验,票付通创新票据“支付宝”模式,为B2B平台及供应链平台提供一站式支付解决方案;新一代票据系统支持拆分支付,精准匹配中小客户场景化小额高频支付需求。政策引导强化资源传导效应,央行通过定向再贴现政策及贴息政策激活相关产业消费活力、降低资金成本,实现货币资金精准滴灌,政策红利最终转化为终端商品价格竞争力,扩大消费需求覆盖面。

2.支持应收账款票据化:构建供应链信用枢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高达26.06万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18.91%。应收账款票据化是破解供应链融资梗阻的关键创新,通过将挂账债权转化为法定确权、可拆分、可融资的电子票据,构建起贯通全链的信用枢纽,其核心价值在于:第一,确权刚性化。依据《票据法》确立的无条件兑付义务,核心企业签发电子票据即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付款承诺,根治赊销模式下的债务模糊问题,保障债权人法定追索权。第二,信用穿透化。依托票据可拆分特性,核心企业信用通过背书流转覆盖多级供应商,打破传统融资的层级割裂,激活末端中小微企业流动性。第三,融资普惠化。央行定向再贴现政策定向支持,显著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通过应收账款票据化发展重构供应链金融生态,一方面,票据的法定属性使债务关系显性化,保障债权人权益;另一方面,票据的可融资特性打通了核心企业信用向末梢的传导路径,使银行信贷资源可依托真实贸易背景精准滴灌。

3.支持汽车行业:票据化解库存融资困境

汽车行业库存融资困境的核心在于经销商资金占用高企、融资渠道受限、主机厂回款压力传导三重矛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制造业应收账款达2.65万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24.94%,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票据化解决方案通过构建“主车厂—经销商—金融机构”三方协同机制,打造动态资金循环体系。其一,库存资产票据化。主车厂向经销商开具电子商业汇票替代传统赊销,将库存车辆转化为可拆分、可融资的票据资产,使在库车辆获得流动性转化通道。其二,信用传导高效化。依托主车厂信用背书,经销商持票可向银行申请贴现融资,或通过票据质押融资获取周转资金,破解合格证质押模式下的融资僵局。其三,政策资源精准化。央行定向再贴现政策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再贴现+财政贴息”双工具降低贴现利率,同步对接国家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如以旧换新专项补贴),形成“库存盘活—消费促进—资金回流”闭环。

4.支持民营经济:票据打通融资信用断层

票据作为核心信用传导工具,在破解民营经济融资瓶颈、弥合信用断层中作用关键。 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其服务民企的深度与广度:票据承兑发生额20.0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签票家数占比高达93.2%(10.7万家);贴现发生额15.9万亿元,中小企业贴现家数占比96.3%(12.2万家)。其核心作用机制体现在:一是信用传导破局主体瓶颈。民营企业常因主体信用弱、抵押不足而融资困难,票据(银行承兑汇票或优质核心企业商业承兑汇票)的核心功能在于将核心企业/银行的强信用,通过票据载体转移给上游民营供应商。供应商持票即可向银行申请贴现融资,实质是借助核心企业信用背书突破自身局限,实现信用跨层级传导,显著缓解产业链末端压力。二是政策引导精准滴灌,央行运用再贴现政策进行定向调控,通过提供低成本资金并明确要求优先支持民营、小微及绿色票据,调整再贴现利率与额度直接引导银行降低民企贴现成本,设定考核要求激励银行信贷资源倾斜,将流动性精准注入薄弱环节。三是高效低本契合需求。相比传统信贷,票据融资依托真实贸易背景,弱化抵押担保依赖,手续更便捷,电子化实现“T+0”贴现,流程高效,满足紧急需求。在政策引导下,贴现利率通常低于一般贷款,这些优势高度契合民企“短、频、急、小”的融资特点,有效降低门槛与成本,提升资金效率。

5.支持“五篇大文章”:票据赋能国家战略落地

票据作为兼具支付、结算、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信用工具,依托市场化机制连接政策与微观需求,精准赋能关键领域。在科技金融领域,通过供应链支付场景嵌入和核心企业信用传递,为缺乏传统信贷支持的轻资产科技企业提供基于真实交易的高效、低成本融资。央行再贴现政策在此链条上发挥定向引导和成本调节作用,促进创新链与资金链融合。在绿色金融方面,绿色票据配合央行再贴现等政策,为企业投向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绿色领域提供更易获得、成本更优的融资激励,推动绿色转型。在普惠金融方面,票据天然适用于供应链场景,核心企业开立票据(特别是商业承兑汇票)支付给中小供应商,使其便捷贴现融资,显著突破自身信用弱、抵押物不足的限制。在探索养老金融方面,票据可设计灵活支付与融资安排,缓解养老机构集中支付压力并保障上游供应商资金周转,稳定银发产业链。数字金融是支撑上述领域的基础,电子票据及其底层技术作为关键基础设施,通过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自动化处理及贸易核验与风控分析,极大提升效率与安全性,其积累的数据为构建企业精准信用画像和发展数据驱动的普惠风控提供核心支撑,电子化平台是贯穿始终的效能关键。

责任编辑: 杨国强
校对: 姚远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