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万亿水经济成投资新赛道,试点项目已累投约120亿元
来源: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作者:伍素文2025-08-15 14:28

8月15日,广东省新闻办举行《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自部署开展“10+2”省级水经济试点以来,广东以水上运动、水系旅游、滨水休闲康养以及优质水利用等绿色水经济新业态为重点,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截至2024年底,水经济试点主要任务顺利完成,累计投资约120亿元,政府资金撬动效应接近 1:4,全省还谋划了总投资1000多亿元的储备项目,绿色水经济受到市场青睐,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经评估,广东省水经济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广东是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部署发展绿色水经济的省份。本次白皮书阐释了绿色水经济的概念内涵及重要意义,介绍了广东绿色水经济的发展思路,重点梳理了水经济试点的发展模式,并总结发展成效与前景。

白皮书指出,在统筹发展和保护、统筹市场和政府、统筹供给和需求下,广东形成了水城融合发展、特色产业驱动、工程盘活利用、生态保护导向、优质资源增值、文旅品牌赋能的6种发展模式,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水经济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广东省水经济促进会会长陈仁著介绍,广东绿色水经济的蓬勃发展,拓展了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加快向粤东、粤西、粤北生态优势地区流动,催生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打造了全民绿色消费新场景,近两年文旅类省级水经济试点共接待游客3500多万人次;开辟了社会资本投资新赛道,已完成的120亿元投资中,社会资本投资约占80%;激发了水利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水充分挖掘河湖和水利工程的资源资产价值,形成“以水兴产、以产引资”的良性循环,增强了水利自身造血功能,拓宽了水利投融资渠道,激发了河湖治理保护的内生动力。

据悉,“10+2”省级水经济试点项目是各地精心挑选、精心谋划的优质项目,各地积极探索,试点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社会投资热度较高。

白皮书数据显示,2023年7月至2025年6月,广东全省水经济项目累积投资约120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投资约占80%,政府资金撬动效应接近 1:4。从运营情况看,水经济新业态项目产值从2022年的约11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近320亿元,增长率179%。

如何打造差异化、可持续的产业生态,避免项目扎堆同质化?陈仁著提到,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说明市场对绿色水经济的发展前景是看好的、很有信心的。在全面推进水经济发展过程中,广东充分考虑流域资源禀赋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有序推动绿色水经济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在规划引领上,加快编制省级水经济发展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做好区域水经济发展规划、计划,推动差异化发展。比如,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结合城市更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等工作,重点发展水上运动、水系旅游、水利装备智能制造、水科技、水金融等新业态,努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结合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工作,重点发展滨水休闲康养、优质水利用、湖库生态养殖等新业态,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更快发展。

在示范带动方面,积极推广行之有效的六种模式,充分发挥流域区域资源优势,推动特色化发展。

比如,佛山市通过水脉重塑城脉,实施水城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水产城共荣”;广州南沙区水上运动基地、中山市腾步游艇码头等项目,利用优质水域岸线资源,实施特色产业驱动模式,推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广州从化区天人山水项目,依托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设施,实施工程盘活利用模式,实现较好经济效益,并能反哺工程管养;河源市水经济产业园项目,利用万绿湖优质水资源,实施优质资源增值模式,做大做强水产业,极大提升水资源价值,打造了“1101”模式,即一吨水产生1000元价值,100元税收,1元水资源费。

坚持高位推动,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优势,打通跨流域、跨区域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推动协同化发展。目前,省水利厅正在联合文旅、交通、海事等部门,依托东江、西江、北江、珠江三角洲黄金内湾以及万里碧道、绿美碧带、水利风景区、幸福河湖等载体,统筹用好滨海、内河、水乡等资源,推动发展水上运动、河湖游轮游艇等水经济产业,打造水系旅游精品航线和特色水利旅游产品,目标是让人民群众体验到长江三峡游那样的高品质服务。

“我们有个愿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在广东打造一条类似长江三峡游那样的精品航线,让广东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游山玩水,享受大自然给大家带来的美好生活。”陈仁著说。

他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推广力度,特别是在现有6种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拓展6种新模式,有序推动绿色水经济在全省全面铺开,尽快形成规模效应。重点推动的6种模式包括,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升级、壮大节水与水生态保护修复产业、水文化产业、水科技创新产业、构建水金融支撑保障、形成水产城融合的滨水经济带。

责任编辑: 邓卫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