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外贸的“压舱石”,长三角外贸规模创历史新高。
据上海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长三角地区进出口9.59万亿元,同比增长5.4%,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7.3%,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
电动汽车、高端装备等大幅增长
从品类看,机电产品继续保持出口“主力军”地位。
前7个月,长三角地区出口机电产品3.64万亿元,同比增长9.4%。电动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产品出口同比分别增长43.9%、10.2%、20.1%。
面对不确定性加剧的国际环境,三省一市的机电出口均强势拉动了各自的出口增长。
前7个月江苏省出口机电产品1.52万亿元,增长10.7%,拉动全省出口增长7.3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值的69%。其中,电工器材、船舶出口分别增长21.3%、32.1%,“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7.1%,钢材增长32.1%。
同期,安徽省出口机电产品2601.5亿元,增长16.2%,占全省出口总值的71.3%。其中,汽车(含底盘)增长18.9%,出口量保持全国第1;出口笔记本电脑增长20.6%,家用电器增长5.8%。
与此同时,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增长9.7%,占全省出口46.8%,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4.5%。作为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宁波的出口额在浙江省内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其前7个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4.3%,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分别增长24%、28.2%、10.8%;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增长47.6%;工业机器人出口激增204.5%。
今年上半年,上海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5.2%。其中,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出口增长42%,占全国出口总值近4成;手术机器人出口增长3.9倍,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电动汽车出口在全国占比均超过10%。在52类中间品中,上海有41类实现增长,通信设备零部件、音视频设备零部件、印刷电路等消费电子类中间品分别激增107.7%、59.5%、21.6%。自5月份转正以来,上海的“新三样”出口连续2个月同比增速超40%。6月份电动汽车出口增长55.5%,增速创近23个月最高,锂电池出口增长28.9%。
民企“挑大梁”进一步凸显
民营企业外贸“挑大梁”的影响力进一步凸显。前7个月,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进出口5.35万亿元,同比增长9.5%,占进出口总值的55.8%,较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
以宁波为例,越来越多民营企业主动“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主要引擎。前7个月,宁波民企进出口同比增长7.1%,拉动同期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5.4个百分点,占全市外贸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1.9个百分点,达到77.5%。
今年前7个月,安徽省民企进出口同比增长16.7%,占比为51.7%;外资同比增长18.1%,占比约24.8%。
同期,江苏省民企进出口增长3%,拉动全省进出口增长1.4个百分点,占44.5%;外资增长5.4%,拉动增长2.6个百分点,占46.9%;国有企业增长17%,占8.6%。
对这些地区出口占比提升
面对关税战的挑战,长三角区域多元稳定的经贸关系不断拓展。
根据上海海关数据,前7个月,长三角地区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增长17.5%,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增长10.3%,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增长8.9%,对非洲国家增长15.2%。
其中,浙江对前两大贸易市场欧盟、东盟进出口分别增长9.4%、15.6%;对东盟、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16.1%、12.5%、12.7%、12.3%,占全省出口比重提升1.0、0.4、0.4、0.3个百分点。同期,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8.8%,占比57%。
安徽省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增长35.7%,占全省外贸总值的13.5%;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14.6%,占53.9%。作为其第一大贸易伙伴,安徽对欧盟进出口增长17.3%,占全省外贸总值的13.6%。
江苏省对共建“一带一路”进出口比重提升至近5成,同比增长10.2%,拉动全省进出口增速4.8个百分点。其中,对东盟增长21.2%。
今年上半年,上海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11.8%,占41.3%,对东盟、金砖成员国以及中东进出口分别增长10.9%、16.5%和21.5%。同时,对非美市场出口增长16.1%,增量为1170.2亿元,有效对冲对美出口下降的214.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