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期货市场贯通联农带农新路径
来源:证券时报 2025-08-13 A003版2025-08-13 06:49

八月龙江,沃野千里,玉米拔节,大豆孕穗,广袤田畴间澎湃着丰收的希望。在这片肩负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黑土地上,一场改变传统农业风险格局与利益分配模式的创新实践,正在期货市场的驱动下蓬勃兴起。期货市场以其精巧的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功能,深度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将分散的农户、组织化的合作社、引领型的龙头企业与专业化的金融机构紧密联结,精准破解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融资难、卖粮难、风险大”三大难题,为联农带农机制注入金融活水,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期货力量。

筑牢风险防线

期货工具为保障农户收益

筑起坚实堤坝

“从前种地是看天吃饭,现在即使下冰雹,我也能睡着觉。”黑龙江省嫩江市科洛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丁敬强的底气,源于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创新推出的“银期保”种收专项项目。2023年,大商所在“保险+期货”模式基础上推出了“银期保”项目,为农户提供了从种到卖全流程保障。今年,该模式再度升级,覆盖范围从黑龙江扩展至全国,点价期限由2个月大幅延长至6个月。参与项目的农户不但能够获得收入保障,还能通过灵活的二次点价机制,分享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增值红利,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稳收增收。

2024年,绥化象屿金谷农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绥化象屿农产)推出了“订单+期货”的贸易模式,随着模式的推广,种植大户的风险管理意识显著提升,深刻认识到期货是抵御市场惊涛骇浪的坚实盾牌。今年,绥化象屿农产将模式升级,推出了“夏季一口价”与“增收宝”组合模式,为农户提供了进阶版的风险管理与增收工具。农户在锁定保底价格的基础上,仅需支付小额权利金购买看涨期权,即可享受后期粮食价格上涨收益。龙头企业通过创新贸易模式,将金融服务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为保障农户种植收益、稳定粮食生产提供有力工具。

重塑定价中枢

期货定价机制盘活农业

产业链价值

期货市场的发现价格功能,正成为重塑农业产业链价值分配的关键枢纽,及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核心难题、稳定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稳定的重要路径。在黑龙江省青冈县,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黑龙江源发粮食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发物流)依托“订单+期货”模式,以权威的期货价格为锚点,改变了传统粮食流通逻辑,农户在春播结束、种植成本确定后,即可与企业签订远期销售合同,价格由远期期货价格测算制定。2023年,种植户姚玉柱通过远期定价锁定玉米0.93元/斤的售价,在秋粮价格意外走弱的市场环境下,逆势增收20万元。2024年,通过该模式,姚玉柱再次增收11万元。“现在卖粮前必看期货价格”,已成为他的经营准则。依据期货定价的模式,有力保障了农户种植收益,显著提升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这两年,姚玉柱的种植面积从2000亩增至6000亩。

源发物流的“订单+期货”模式构建了高效闭环,企业巧妙运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转移市场风险——基差走强时平仓获利并销售现货,基差走弱时则利用交割库优势进行实物交割。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困境,也为下游深加工企业股东锁定了稳定、低价的优质粮源。“期货定价让产业链风险变得可量化、可管理、可对冲。”源发物流总经理刘勇强调。

强化全链协同

交割库升维为资源整合

战略支点

期货交割库已从单纯的实物交收节点,跃升为联农带农机制中重要的资源整合平台,成为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象屿农产集团以绥化、北安、富锦三地交割库为支点,实施“一个园一条链一张网”发展战略,串联种植、收储、贸易、深加工等各环节,三地年粮食经营量超过350万吨,促进了粮食的流通转化及价值链提升,并发挥枢纽功能带动北粮南运网络升级。源发物流依托交割库吸引陕西粮农集团、北大荒集团等龙头企业进驻青冈县,助力打造“百亿玉米产业园”,该园已成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龙头企业+交割库+合作社”的产融结合新范式。

交割库的战略跃升,本质是从“仓库”向“资源整合平台”的功能进化。它通过价格锚定稳定生产预期,通过金融工具破解融资瓶颈,通过订单农业深化产业协同,最终成为联农带农、链动乡村产业的枢纽。据了解,截至2025年6月底,大商所在黑龙江省共设置了38家交割库,涉及大豆、玉米、玉米淀粉、粳米四个品种,覆盖相关产品的主产区。交割库深度嵌入区域产业布局,不仅成为商品流通的枢纽,更促进了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的深度融合,为提高农村经济活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供助力。

引入金融活水

精准滴灌润泽田间地头

金融创新是打通联农带农路径的重要手段,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中“健全各类市场主体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优化联农带农金融支持模式”的重要举措。通过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上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增信、经营增收。

源发物流前瞻性地推出“供应链金融平台”模式,引入金融机构为新型农业主体、实体企业、贸易商、农户提供资金支持,解决“融资难”问题。“我们下一步的模式是通过龙头企业加上农业生产服务带动农业发展,村里负责组织土地,我们协调当地的农担公司创新物权,还有农商行或者其他银行,协助解决资金问题。”刘勇向记者描绘着未来规划。

今年,在大连证监局的统筹指导下,中信期货大连分公司积极联合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推动嫩江市科洛种植合作社参与“银期保”项目,成功获得了工商银行、中信银行联合授信的600万元低息贷款,推动种植面积从8万亩扩张至15万亩。“过去种植行业受天气、价格等因素影响较大,收入不稳定,现在一张保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农户收入。另外,之前合作社在银行贷款的年利率是6%,今年贷款利率降到了近一半,有效解决了我们的贷款难问题。”丁敬强由衷感慨道。依托于业务模式创新,期货市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持,有效缓解了农业产业链的“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生产注入源头活水。

从黑土沃野到神州大地

期货助农机制深度融入

农业强国战略

随着期货衍生品工具的广泛运用、“银期保”模式的全国推广,期货市场正实现从单纯的风险管理工具向农业全产业链整合纽带的升级。这一系列变革,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高度契合。期货市场通过基差点价、收入保障、仓单融资等创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核心难题。“银期保”、“订单+期货”等实践,以期货工具为关键节点,串联起现代种植、专业收储、高效物流、精深加工、多元销售、资金融通与收入保障等各环节,显著提升了农业产业链的协同效率与价值创造能力,成为农业强国建设战略部署中“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生动实践。

“期货市场提供的不止于金融工具,它正成为重塑中国农业生态、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支点。”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会长唐启军表示。当期货价格日益成为万千农户卖粮决策的科学参考,当星罗棋布的交割库高效串联起南北产销大市场,当灵活多样的期权组合让农户敢于投入、放心生产——一套以期货市场为关键枢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农带农创新机制,已在广袤的黑土地乃至全国沃野上深深扎根、抽穗扬花,静待着属于新时代中国农业的硕果盈仓。(CIS)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