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连续20个月超3.2万亿美元 黄金储备九连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唐婧2025-08-08 09:55

8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922亿美元,较6月末下降252亿美元,降幅为0.76%。这也是我国外汇储备连续20个月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

国家外汇局表示,2025年7月,受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数据、货币政策及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上涨,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涨跌互现。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下降。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解读称,按不同标准测算,当前我国略高于3万亿美元的外储规模都处于适度充裕水平。在外部环境波动加大的背景下,适度充裕的外储规模将为保持人民币汇率处于合理均衡水平提供重要支撑,也能成为抵御各类潜在外部冲击的压舱石。

黄金储备方面,央行连续第9个月增持黄金。央行公布数据显示,7月末黄金储备报7396万盎司(约2300.41吨),环比增加6万盎司(约1.86吨)。数据还显示,截至7月末,中国持有黄金储备余额增加10亿美元至2439.85亿美元,黄金储备余额相当于同期外汇储备余额的7.41%,环比上升0.09个百分点,仍然明显低于15%左右的全球平均水平。

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告诉记者,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多边贸易体制受阻的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加速,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和最后国际清偿能力的作用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国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将继续稳步推进。

外汇储备压舱石地位不减

一直以来,金融市场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当月美元指数出现上涨,多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都会因非美资产折算成美元后的金额变少,出现环比下滑的情况。

管涛告诉记者,7月外汇储备环比小幅回落主要归因于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总体贬值产生的负估值效应。7月,受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数据、货币政策及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由此前月度“五连跌”转为上涨。当月,美元指数(DXY)上涨3.2%至100.0,为5月下旬以来新高。

但7月外汇储备仍然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为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提供了坚实后盾。据管涛观察,7月份,境内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连续第三个月走强,但即期汇率(即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下午四点半交易价)由此前两个月连续上涨转为下跌,月末调整至7.19比1附近。当月,中间价与境内即期汇率偏离幅度小幅扩大,但仍然处于合理区间,境内外人民币汇率交易价强弱互现,显示市场汇率预期基本稳定。同期,境内银行间市场月均即期询价外汇成交362亿美元,环比减少9%。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告诉记者,受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7月外汇储备小幅回落。这背后是受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数据、货币政策及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上涨,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涨跌互现。

汇率方面,基于对未来高通胀的预期以及表现尚佳的经济数据,美联储再度推迟降息,美元指数上涨3.2%,重回100点,非美货币集体贬值,日元、欧元、英镑兑美元分别下跌4.5%、3.2%、3.8%,由于外储以美元计价,非美货币贬值减少了经汇率折算后的外汇储备规模。

资产价格方面,同样受美联储降息推迟影响,以美元标价的已对冲全球债券指数下跌0.1%,对外储形成拖累。在美国与各方关税协议陆续落地、美股科技板块财报亮眼等因素驱动下,美国股指创下新高,对外储形成支撑。

谈及外部形势,温彬坦言,特朗普关税政策反复无常,持续扰动全球贸易与宏观经济。今年7月份,我国出口顶住外部压力,通过优化产品结构、贸易伙伴多元化、拓展外贸新动能等方式实现了8%的超预期增长。国内经济在财政、货币、产业、民生等政策支持下稳健运行。

展望下半年,温彬认为,尽管我国经济依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宏观政策已经做好了灵活应变的准备。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要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国内宏观经济将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为国际收支保持整体平衡和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黄金储备“九连增”背后

黄金储备方面,2025年7月末官方黄金储备连续第九个月增加,但增量连续第五个月处于低位,符合市场预期。王青告诉记者,5月以来国际经贸摩擦态势有所降温,避险需求弱化导致国际金价出现小幅调整,但仍处高位。7月央行继续增持黄金,主要原因是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出现新变化,国际金价有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易涨难跌。这也意味着,央行从控制成本角度出发暂停增持黄金的必要性下降,而从优化国际储备结构角度增持黄金的需求上升。

展望未来,王青判断,从优化国际储备结构、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应对当前国际环境变化等角度出发,未来央行增持黄金仍是大方向。目前我国官方国际储备资产中黄金的占比为7.0%左右,明显低于15%左右的全球平均水平,未来需要持续增持黄金储备,适度减持美债。此外,黄金是全球广泛接受的最终支付手段,央行增持黄金能够增强主权货币的信用,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告诉记者,7月份国际黄金价格延续震荡态势,但央行在7月份仍连续第9个月增持黄金,维持了稳健增持黄金的节奏。

从短期来看,在金价技术性调整的窗口期,近几个月来黄金储备环比增加的规模维持在6万至7万盎司的量级,说明央行继续在优化储备结构、控制增持成本等目标间取得动态平衡,以更好地进行投资组合流动性管理、规避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对冲其他类别金融资产波动性。

从中期来看,伴随着全球贸易形势依旧不明朗、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持续、市场对美元体系和美元资产信心走弱等态势,预计各国央行和投资者将会继续增持黄金投资,并以其投资需求和避险需求持续为金价提供支持。

从长期来看,黄金在避险、抗通胀、长期保值增值等方面仍存在不可替代的优点,兼具金融和商品的多重属性,因此我国央行推进国际储备多元化、在组合配置中加入和动态调整黄金储备的战术操作不会改变,持续增持黄金的战略方向也不会改变。

世界黄金协会6月17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央行黄金储备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央行预计,在未来12个月内,全球央行将进一步增持黄金。这一比例不仅创下了自2019年首次开展此项调查以来的新高,而且相比2024年的数据上升了17个百分点。

此次调查共收集了全球73家央行的反馈,创下了历年来的参与度之最。黄金在危机时期的表现、作为投资组合多元化工具的作用和长期的价值储存功能是央行持有黄金的三大动机。上述调查还显示,73%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五年全球储备中的美元持有量将温和或大幅下降。同期欧元、人民币等其他货币以及黄金的占比则将上升。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