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举行的安全知识发布会。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在会上介绍,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当前,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这是一年中防汛形势最复杂、最严峻的时期。同时,暑期外出旅游、野外施工作业处于旺季,安全风险较为突出。
会上,多名防汛救灾领域专家就汛期安全避险知识进行介绍。
暴雨洪涝来袭前,“蓝黄橙红”四级气象预警信号怎么看?
汛期,暴雨、洪涝、山洪、台风和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相关部门会发布一系列风险预警。怎样识别这些预警信号?包括民众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发布会上,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徐珺就上述问题进行解读。
徐珺表示,气象预警信号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名称、图标、等级标准及防御指南等。按照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由低到高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可以划分为蓝、黄、橙、红四级,分别对应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的程度。此外,气象部门还会联合水利或自然资源部门共同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徐珺介绍,一般情况下,如果收到蓝色预警信号时,要提前做好灾害的防御准备工作,黄色则除了做好灾害防御应急准备工作外还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当看到橙色和红色预警时,要积极做好应急工作和防灾抗灾抢险工作。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刚收到了一条暴雨红色预警提示如下:过去2小时,某区已经产生了50毫米的降水,未来一小时还将产生60毫米的降水。请相关部门做好应急抗灾防灾工作,同时防范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收到这条信息,其实我要十分重视了,因为这是一个最高级别的暴雨预警。”徐珺说。
如何按照预警信号进行防范?徐珺表示,公众应听从应急指挥,及时转移到安全的地区,或者不在降雨集中期或者是过后的一段时间前往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去地势低洼地带和河道地区。在城市内涝的时候,要注意远离断裂的电线、排水管道等。
“(上述介绍)只是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还有其他一些防范措施没有继续列举。”徐珺说,“大家接收到这个预警信号的同时,相关部门还会发布一些相应的防范提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灾害)有不同的防范提示。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些防范提示,采取相关的措施。”
防台风不要只关注登陆信息,这些预报同样有用
我国是受台风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刚刚发布的8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预计有2到3个台风在8月登陆或影响我国。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徐珺在发布会上提醒,公众防范台风时,一定要“防风又防雨”:
一是要及时关注气象部门滚动发布的最新台风路径、强度和风雨预报。其中,需要重点关注风雨预报,不要只关注台风登陆信息;
二是在防风方面,台风中心经过区域的船只要及时回港,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
三是面对台风时,公众可以提前加固临时建筑物,同时可以用木板或者是铁焊等加固门窗,同时要及时移除屋顶、阳台的悬挂物,防止强风来的时候撞坏门窗。
徐珺还提醒,公众可以提前准备好食物、水源、充电设备、应急设备等。在强风影响期间,公众可以躲进相对牢固的密闭的空间,像卫生间等,防止强风把门窗刮坏的时候造成人身损害。此外,由于台风可以产生强降雨,要防范台风强降雨可能造成的洪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等。
“这里特别需要提示,台风的强度虽然是由风的强度来定的,但台风产生降水的强度和台风的强度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不要以为弱台风就不会产生强降雨了。”徐珺说,“比如2023年登陆华南的台风‘海葵’,就在华南地区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洪涝,所以大家要关注降雨的预报。一般情况下,对可能造成严重风雨影响的台风,气象部门会同时发布比较高级别的台风和暴雨预警,这种情况下民众一般要听从统一安排及时撤离。”
进山区游玩,这些地质灾害风险信号要注意
近期群众出行出游较多,对于进入山区游玩的民众,在防范地质灾害方面有哪些方面要注意?
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刘传正表示,公众首先要注意收听收看或者主动搜索该地区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同时,有三方面注意事项:
一是勤观察、早发现。比如,在行进的路上发现路面上有碎石,说明公路两侧的山坡有崩塌或者石块掉落现象,这时要减速慢行注意观察。又如,普遍发黑的山体,突然有一些地方变黄了,说明那里正在掉石头。再如,开车过程中本来比较平滑的路面,乘车感觉路面变得颠簸,甚至出现震动把后排乘客惊醒的现象,说明正在经过滑坡路段。此外,在大雨过程中,就更要小心山体滑坡。
二是接警报、快逃生。接到预警信息,无论是单体的灾害预警还是区域性预警,一般都包括四个级别,用红、橙、黄、蓝来表示。这四个级别中都含有灾害危险的地点,灾害发生的时段,灾害的规模和紧急程度。
三是听指挥、保平安。鉴于目前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地区往往是相对贫困的山区,气象、水文、地质观测等监测技术往往存在盲区。比如,泥石流形成在上游,成灾在下游,上游往往没有各类观测站。因此,如果地方下达撤离指令,公众特别是野外搭帐篷的露营者一定要听从当地指挥。
驾车遭遇“城市内涝”,牢记这项原则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城市积水内涝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果公众在驾车时遭遇“城市内涝”该怎么办?发布会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副主任杨昆提醒,如果驾驶时不能判断水深,一项原则要牢记:宁绕行,不涉水!
“一般情况下,如果涉水深度在20-25厘米,对于普通的轿车来说就有发动机进水的风险。如果说积水的深度到了60厘米,一般的车辆大概率会熄火、漂浮。漂浮这种状态是非常危险的。”杨昆说。
杨昆指出,如果公众被困在深水里,要马上弃车逃生。如果车门因为水压被挡住打不开,可用破窗器等工具击打侧窗的四个角后破窗逃生。另外,汽车天窗也可作为逃生的出口。
不慎落水时,空水瓶、空书包这样用能救命
如果公众外出游玩时不慎落水,又不会游泳,除了大声呼救外,怎样才能争取最大的生存几率?发布会上,国家消防救援局昆明训练总队水域救援教研室副主任郭钦元拿出空塑料矿泉水瓶,现场演示了一种自救方法:
双手握持拧紧的空矿泉水瓶,握于下颚以下、胸部上方,双手尽量贴紧身体,保持身体往后仰漂;
用胸肺呼吸,大口吸气,小口吐气,尽量留半口或大半口空气在肺部,同时双手尽量把瓶子完全压入水中,这样肺部的空气和瓶子里的空气能够很好地提供浮力;
保持仰漂的状态,口鼻露出水面,维持均匀地呼吸。在这种状态下,腿会自然下垂,口鼻露出水面,从而可以较好地维持呼吸。
郭钦元介绍,除了空矿泉水瓶之外,空书包、雨衣等内部含空气的物品,都可以作为自救的辅助。这是因为,人体密度和水的密度差距不大,人想要较为稳定地保持浮在水面上,只要用上述常用物品补齐密度差就能做到。
“这里也要向大家建议,刚才说的这种自救方式,是在应急状态下的自救措施,只能提高我们自救生还几率,并不是说它是万能的或者是绝对安全的。”郭钦元说,“如果落水时手边没有东西的情况,可以保持刚才说的自救姿势,适当呼喊呼救,保持胸腔内部有空气就可以了。”
就如何避免溺水风险,郭钦元表示,主要是做到“两个认清”:
一是认清自己的能力。用在游泳池中游泳的能力,来衡量自己在野外自然水域中游泳和自救的能力,这样做是失之偏颇的。因为自然水体的水流、水温,包括水下的障碍物都是不可控的,隐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不要逞能下水。
二是认清水域环境的风险。“平静的水体往往并不平静”,大量实践表明,很多溺水事故都发生在平静的水环境当中,比如水库、湖泊和流速相对较缓的河流,这些区域的水表面看起来比较平静,让人放松警惕,却忽视水面以下的风险,最终造成了危险。因此,不要贸然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