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度太阳直照的下午,广州成至智能机器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林区,无人机在“飞手”操作下快速平稳抵达指定空中坐标。“砰”的一声,烟雾弹精准落于正下方空地,彩色烟雾扩散开来。
像这样用于应急救援的无人机只是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冰山一角。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低空经济将成万亿级产业新赛道,各地加紧布局基础设施与场景创新,推动低空交通、物流、应急等应用落地。
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低空经济是重要发力点。其中,天河区展现出强劲势头:集聚50余家产业链企业,2024年营收超50亿元,两家企业(极飞科技、南方测绘)去年全市低空经济营收前三,相关专利数量占全市50%以上,居全市第一。
在天河,既有亿航智能、极飞科技等龙头企业引领,也分布着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道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广州合利创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至智能等专精企业,逐渐形成低空经济的“雁阵队形”。近日,南方财经记者随调研团深入一线,实地探访这股方兴未艾的产业力量。
从物流到测绘,从应急救援到自然资源,天河区的不同企业正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共同描绘出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火热图景。
天河区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天河区低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低空航空器整机及系统研发。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无人机两大领域,天河区均有核心企业。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外界将该年视为“低空经济元年”。而在2015—2024年属于行业自发行为阶段,无人机多在测绘、农业、电力巡检等领域应用,技术、产品、供应链和资本层面逐步成熟。
记者留意到,不少调研企业很早就布局低空产业持续积累,因此在风口来临时得以及时抓住机遇,厚积薄发。同时,低空经济涉及到的应用场景广泛,入局企业更多选择深耕细分与新兴领域,借力地区发展战略和优势乘势而上。
(大道科技总经理李辉琼,钟宸/摄)
“桌面上是我们的准量产无人机产品模型,总共有5款,地上是定制型的载重项目产品,可载重20至60公斤。”大道科技总经理李辉琼如数家珍。
据介绍,大道科技研发团队深耕硬件设备研发10余年,在一个个订单中不断探索企业的发展方向。近两年,大道科技紧跟国家战略,锚定“油气管道巡检与应急侦察无人机公司”的定位,为相关产品的量产做准备,预计2026年至2027年的量产规模将达亿元级。
“我们选择油气管道巡检、应急这两个低空经济相对新兴的市场,避免在成熟市场‘内卷’,另外应急领域采购力度远高于行业自发行为,符合国家新兴领域战略布局。”李辉琼说。
(南方测绘副总裁向高照,钟宸/摄)
走进南方测绘设置的展览区,该公司36年的发展史通过展板映入眼帘。这家地理信息领域的龙头企业,拥有雄厚的地理测绘信息基础,创下了许多国产化产品。
“低空产业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每个企业擅长的领域和锚定的赛道都不一样。如果把低空装备的功能具象化,它们其实是人的器官和思维能力的延伸。”南方测绘副总裁向高照说,南方测绘所深耕的低空领域,主要是代替了人的眼睛、空间计算和判别能力。
2015年,南方测绘投入无人机技术研发生产,如今已构成软硬件一体化的“息壤”机巢+“雨燕”挂载+“天镜”低空信息平台,可同时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组成了全天候、全天时、全要素、全空间一体化的时空数据感知与分析网络。这两年公司用低空系统赋能更多应用场景,如国土变更调查监测、林业巡检、特大桥梁监测等。
“上半年我们低空业务产值已突破3亿元,接下来将持续投入装备升级与平台服务优化,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多场景应用下的可靠性。同时探索赋能新领域,打造百亿甚至千亿的应用空间。”向高照表示。
(成至智能无人机展示,钟宸/摄)
成至智能业务覆盖“声、光、电”全系列载荷产品,工业安防载荷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所有创新都源于真实痛点”,基于这一准则,2018年成至智能瞄准警用场景,催生了全球首款无人机广播系统;2025年,公司与氢航科技达成战略合作,直击传统锂电池无人机的续航短板打造“绿色动力+智能终端”一体化方案,以技术融合开辟新赛道。
与天河区“12126”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契合,未来成至智能将以智能载荷为核心,通过技术攻坚、场景落地、生态共建的路径,在低空物流、应急救援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驱动下,一家家企业在天河区乘风高飞,合力勾画出产业向上的发展弧线。
当前,低空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虽然应用场景广泛,但面临着商业模式不成熟、盈利模式不稳定、市场需求开发不足等痛点,许多领域尚处于空白状态。运营端不仅是连接上游研发制造与下游服务应用的桥梁,更是推动整个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作为城市CBD,天河区在低空观光、物流配送、城市巡检、高端商务等方面的应用条件和场景资源丰富,并在应用场景创新方面率先“起飞”。
合利智能专注全球领先的大型eVTOL商业化运营,现已构建近30架多型号eVTOL航空器机队。在珠江新城上空,其载人级eVTOL沿着“天德广场—海心沙”航线已经完成超过500架次的平稳飞行。
(合利智能执行总裁邹一沛,钟宸/摄)
“作为运营商,我们通过市场需求开发、商业模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标准制定、监管合规、产业链协同与生态构建等多重手段,致力于解决目前商业化的痛点,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逐步迈向大规模、常态化的商业运营时代。” 该公司执行总裁邹一沛表示。
2025年,低空经济即将迎来商业化运营的关键拐点。
合利智能接下来也将逐步实现“海心沙单点垂直起降飞行—环岛短航线飞行—海心沙—天德广场”双向跨江飞行,打造贯穿城市中轴线的地标性低空飞行示范项目。邹一沛期待天河区在政策支持、资源对接等方面给予更多助力,推动低空经济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商业化发展。
作为全球首家上市的城市空中交通企业,亿航智能飞行足迹遍布19个国家,其自主研发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获适航三证,推动中国无人驾驶航空器载人时代正式开启。当前,公司正与多个客户和合作伙伴紧密合作打造UAM示范项目以及eVTOL运营样板,推动eVTOL在中国市场销售与运营。
在亿航智能相关负责人看来,eVTOL要真正走向大众消费,还应该在地面基础设施建设、空中信息化数字化的智能管理网络体系建设、低空经济人才培养与大众科普方面加大力度,促进低空消费。
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产业生态的滋养。天河区凭借产业链完整、政策精准、场景丰富的优势,已在低空经济生态占据领先地位。
从产业链来看,天河区聚集了50余家低空经济上下游企业,涵盖了无人机制造、关键模块生产、传感器研发、数据处理软件等多个领域,覆盖“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打造了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生态,让技术快速转化为产品,产品高效落地为场景。
极飞科技媒体公关部黄耀霖表示:“天河用一条完整而紧凑的产业链、一套敢为人先又细致入微的营商环境,帮助极飞科技能够在这里专注技术创新技术迭代、减少人才招聘难度。”
政策层面,天河区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资源对接等举措为企业“减负赋能”。今年初,天河区成立低空经济产业联盟,积极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加速技术攻关与标准制定。即将出台的关于天河区低空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将从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场景拓展等方面给予扶持,与市级政策形成分层互补体系。
“单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低空经济需要企业共同发力。”多家受访企业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
当前,天河区致力于发展低空产业的企业织网成片,已形成“人才引力—政策推力—产业聚力”的生态闭环,既有高校提供的智力支持,也有政府搭建的服务平台,更有企业间的良性互动,以及作为CBD的丰富市场场景。
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环境,正是其低空经济快速崛起的核心密码。
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从企业单打独斗到产业协同发展,天河区的低空经济企业正以集群优势抢占发展先机。随着《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的落地,以及更多商业化场景的开放,这片创新热土将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为万亿级低空经济产业贡献“天河方案”。
而放眼整个广州,各区正竞相布局,基于自身禀赋形成了差异化发展路径。天河以低空航空器整机及系统研发为核心竞争力,黄埔区加速完善产业链中游制造环节,海珠区重点发展低空应用与数字化服务等,多方优势互补、协同发力,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合筑低空经济版图中的“广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