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组件厂易主康宁,晶澳科技的高利润市场生变
来源:界面新闻作者:马悦然2025-08-01 14:12

晶澳科技(002459.SZ)的美国组件厂卖家确定了。

7月31日,界面新闻记者自知情人士处证实,晶澳科技的美国组件厂卖给了全球材料科学领域龙头康宁。收购主体是康宁全资子公司American Panel Solutions(AMPS)。

界面新闻就上述事宜向晶澳科技求证,未获得官方回应。

据界面新闻查阅,在2024年年报和今年4月28日在港交所披露的相关文件中,晶澳科技均提及了上述出售事项,但未透露买家。

晶澳科技目前正在港股IPO进程中。晶澳科技在港股公告中称,根据股权转让协议,已于2025年4月4日将其持有的一家美国子公司的股权转让给第三方,该美国子公司的财务资料不再合并于公司的财务报表。

此次出售的购买价包括首期购买价款约1.29亿美元以及不高于0.98亿美元的延期购买价款,总价为2.27亿美元(约合16.36亿元人民币)。公告称,代价由订约方经公平磋商,并考虑JA AZ的净资产价值及市场状况后确定。

JA AZ即晶澳科技上述出售的子公司名称,其是一家特拉华州有限责任公司,其唯一业务是拥有并运营晶澳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光伏组件制造基地。

“考虑到我们在当前市场及行业状况下的业务发展策略以及潜在变化带来的影响,出售JA AZ对我们的业务发展有利。”晶澳科技认为。

图片来源:晶澳科技港股申请资料

晶澳科技的美国工厂建设始于2023年,当年底投产。彼时公告显示,晶澳通过新设公司的方式,在美国亚利桑那新建2 GW组件项目,投资额约为12.44亿元。

在今年5月的业绩说明会上,晶澳科技在回答全球产能布局时已经不再提及美国。彼时内容显示,晶澳科技的海外生产工厂包括越南北江以及正在筹建的阿曼工厂。

目前,晶澳科技的海外产能重心放在了阿曼,其正在此地推进年产6 GW高效太阳能电池和3 GW高功率太阳能组件项目建设。

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美国是高利润市场。在美当地设有产能的企业,可以大幅降低贸易壁垒带来的高关税等影响。因此,出售美国业务虽然能让该公司从资金上短暂“回血”,但并不利于未来这部分市场的开拓。

过去多年,美国一直对华光伏产品征收高关税,中国光伏企业曾绕道东南亚出口美国,但该通路也逐渐被“堵死”。近两年,美国再次对东南亚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

今年,美国贸易壁垒进一步加剧,加征关税将进一步抬升进口产品在当地的售价。长期来看,新能源企业在美国当地扩产,是应对冲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过去三年,美洲为晶澳科技贡献了不少营收,其数额分别达到99.43亿元、135.7亿元及163.9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13.6%、16.6%及23.4%。

另据2024年年报披露,晶澳科技在美洲的产品毛利率高达31.43%,在所有地区中最高。同期,该公司在中国境内的毛利率低至-7.98%。

“在美客户的销售额,为公司于往绩记录期间的经营成果做出了贡献。”晶澳科技在港股申请资料中表示,其经营业务所在国家实施的任何贸易限制,例如反倾销税、新关税、反补贴或定额费用以及任何报复性关税,可能会极大影响在这些国家提供产品的价格。且该等国家及地区的贸易政策、协定及关税的变动,可能对晶澳业务及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去年,晶澳科技营业收入701.2亿元,同比下降14.02%,净利润亏损46.56亿元。今年上半年,该公司预计净利润亏损25亿-30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8.74亿元。

晶澳科技指出,受近年来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产能集中释放导致阶段性供需失衡的影响,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各环节主要产品价格对比同期整体承压下行。同时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加剧,导致公司组件销售均价和盈利能力同比下降,经营业绩出现阶段性亏损。

截至一季度末,晶澳科技负债率攀升至76.33%,负债总额866.29亿元。

目前,国际贸易市场复杂多变。除晶澳科技外,光伏龙头天合光能(688599.SH)在应对美国市场的策略上也发生转向。去年11月,该公司用在美国建设完毕即将投产的5 GW组件工厂资产,置换了美国上市公司FREYR股份。

未来,FREYR产出的组件仍将使用天合光能品牌并和公司合作对外销售,以确保美国本土制造产品供给,进一步提升天合在美国市场的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

东吴证券此前数据显示,美国现有本土光伏产能主要集中在组件端,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片大多依赖进口,最终在美国本土完成组件制造。截至2025年1月,主流光伏企业合计在美规划组件产能超68 GW,目前已投产40 GW;其中,中资和美资企业分别规划超28 GW。

此次接手晶澳科技美国工厂的康宁,是一家材料巨头,主要从事特殊玻璃、陶瓷材料等产品生产。20世纪80年代,康宁以电视技术和消费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康宁官网显示,李放担任康宁国际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太阳能新业务开发高级副总裁。“他还负责合作开发太阳能投资机会,以提升康宁在太阳能市场的地位。”其个人简介中提及。

李放于1997年7月加入康宁国际公司,2012年4月-2021年7月曾担任康宁大中国区总裁兼总经理。在加入康宁公司之前,其曾在数家欧美公司工作,具有多年业务开发、销售和市场开发的经验。

近年来,美国持续扶持本土制造。去年,康宁公司宣布在美国密歇根州中部投资建设太阳能硅片制造工厂。此外,康宁旗下还拥有多晶硅制造商Hemlock。

近日,康宁发布2025年二季度财报,该公司季度核心销售额40.45亿美元,同比增长12%,核心净利润5.23亿美元,同比增长29%。

就收购晶澳科技美国产能问题,界面新闻邮件联系了康宁公司,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应。

据巴伦中文网报道,在财报公布后的电话会议上,康宁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Edward A. Schlesinger称,康宁的硅片预计今年三季度投产,并于晚些时候出货。该公司计划到2028年将光伏业务打造成一个年销售额25亿美元的大业务板块。

康宁董事长兼CEO温德尔·威克斯同时表示,“未来几个季度就会开始看到组件业务的出现”。其认为,组件是光伏产业链上资本密度较低的高利润业务,该公司的本土硅片会用来生产组件,复刻类似以往康宁在光纤领域的一体化成功经验。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