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今中外的已有历史视域中,孔子都可谓是古今游学的祖师爷。
《论语》作为孔子后时代兴起的儒家学派的第一经典,相当部分的行文,记录了孔子师徒在游学旅途中的见闻思与对话交流,记录了他们行走在周朝天下诸侯列国的游历,他们获得的荣耀与领受的侮辱,他们的得失取舍……他们读了不少无字书。孔门弟子们集体回忆与编写出的《论语》这本有字书,可谓是古今游学的宝典之一。
其中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本文取其中三个景象(方面)的记录,或可见不止一斑:
不同弟子在不同时空,前来请教核心问题“何谓仁?”孔子给出了不同的回复,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内省守礼是通向清明德性的路径。对仲弓说,仁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就蕴含了仁。子贡叩问为仁的方略,回复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立仁德之基石,德行才可能趋于完善,等等。仁者之仁,有多项面相与里子,这如我们在游学中看到山脉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样,是一致的。仁的知思行,直接将人性导向了善的升华与成就。
某天,四弟子陪孔子侍坐,各自阐述人生志趣,子路志在治国理政,冉有自认能通过治理小国来促使民众富足,公西华希望在宗庙祭祀或朝堂上做一个小司仪,唯有曾点不说职业选择与理想,却就休闲过日子说了一番大白话:“暮春时节,春耕之事完毕,我们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家。”(原文:“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听了四弟子的发言,孔子表态:“我认同曾点所说。”(原文:“吾与点也。”)曾点的这番话,说的是能玩到一起的一群大人加小孩,一同游泳,吹风,唱歌,嗨了半天,然后各自欢喜回家,一番短描述,涉及人的自由,锻炼,游戏,逍遥天地间,相忘于江湖,是回归自然本性的一次灵性安顿。
孔子师徒周游列国的游学,旨在通过游说各国国君,谋取高官来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屡遭拒斥,多次困厄穷顿于旅途,颇具“大道不行”的隐喻。《史记》记载,有郑国人因此嘲笑孔子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对此,孔子坦然微笑回应:“然哉”——我就是一条丧家犬。他虽多无居庙堂之高时,却依然能精神饱满地行走游学在列国大地上,知其不可为,依然顽强为之,在浊世乱世中始终持守着王道而非霸道的旗幡。
仁者,与点,丧家犬,形成了孔子在游学路上N面立体形象中的其中三面。仁的践行,尽可以落实到自我的日常应对与修为中;他即使被无知者嘲讽为丧家犬,其行止仍如沂水春风,自蕴清明的自由精神与自在。《论语》里孔子师徒游学行走的知思行记录,在过往两千多年里,在滚滚红尘中守护着后来人发现自心光明的多种可能。
《论语》何以能成为记录孔门师徒交流的超一流经典?
缘由至少有以下数点:首先,源头是作为师父的孔子,是个牛人,一个已经了不得的牛人,他已成长为当时超一流的先知导师,有自己较系统的天下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更重要的,他是知思行合一的人物,不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之辈,是人类轴心时期最伟大的导师之一。其二,孔门弟子们不是一般凡人,他们各有各的个性与特长,从事着各自的职业或学习,符合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其三,因缘际会,孔门师徒因三观契合,走到了一起,并因孔子的魅力、学识、理想追求尤其是智慧,密切地凝聚成一个共同体。其四,时代的众缘成就,这种成就,不是单向度的成功,而是多种的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失败与失意后的升华等等的纠缠与集结,远超世俗关于成王败寇的普通认知。其五,孔子师徒及其徒孙的历史脉络传承清晰,后继有人,乃至发展成学派的传承,蔚然开出儒学儒家的硕然大宗。其六,因孔子思想传承的代际相承有序,儒道儒术获得其后历史的不断认可直至帝皇们的褒扬和利用,并在董仲舒时代被推崇到独尊的至高位,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也因此得以更多的叠加与交错。
我们的现代游学,更可以做到周游列国——这里说的列国,跟孔子时代的概念外延已然不同。孔子师徒们周游的列国,特指周朝的诸侯国,地理版图完全被今天的中国版图所覆盖。现代人周游的列国,是遍布全世界的各个国家,游历的范围更广大了,相应的疆域,比孔子时代要大20倍左右(地球现今的陆地领土约为1.49亿平方公里)。
即使如此,我们在游学上,依然难以企及孔子师徒们已有的高度与深度,我们的游学在安全、便捷、广泛和普及性上,是大有进步了,但在思想高度和人格磨砺上,反而退步了。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现代游学的一个又一个团队的领队,多只是盯着或盘算着团员的银行卡或手机支付——不再有类似孔子那样伟岸挺拔的领队老大哥,他不仅是眼中有光,他还有理想,有追求,有恒心,有坚持,有思想,有远见……他的历史意义远超时代价值,有他的引导,才有孔门弟子的气象广阔、豁然开朗、幽默有趣、自我调侃和穷且益坚、富贵不淫等等优良品行品性与行为选择。这些,即使在今天,我们仅是做文本重温,也还能感受到那非同一般的温暖和亲切。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