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传统产业谋变: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来源: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作者:郑玮,郑康喜2025-08-01 10:32

“很多传统企业看到别人挣钱也跟着做,你会的东西我也会,不会的大家都不会。而现在,例如美的等一些广东优秀企业已经扭转了这种情况,以量的收缩换来质的增长。不要局限于以价取胜模式,向着高端科技、智能方向发展,往上突破,才能在全球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这是7月31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原委员周其仁在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专场)现场的发言。在这场聚焦广东传统产业的“头脑风暴”中,与周其仁“同场论道”的还有十数位政府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及企业代表。

这也不是广东今年第一次瞄准传统产业。今年初,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时,就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列为头号议题。

传统产业为什么重要?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智能制造顾问陈洪锦用“基石”来形容,“传统产业是广东产业结构的关键基础,基础打好了,制造业整体水平直接水涨船高。现在问题是,广东产业结构不太均衡,传统产业规模大,但中小企业多,腰部企业较少,转型难度较大。”

难题何解?会议现场,人大牵头政产学研多方开出“药方”。听取各方意见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表示,广东传统产业占比高、带动效应强、产业关联度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战场。接下来,要强化政策供给,围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接续推出创新措施,健全政策引导机制,让企业便捷获得政策红利。同时,要强化项目支撑,紧盯产业优化升级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把更多金融活水引入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

传统行业是广东经济“顶梁柱”

频获多场省级会议关注,如何理解传统产业之于广东的意义?

广东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汪一洋分享了一组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形成的数据:广东全省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4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大部分来自传统产业,广东产量居全国第一的160多种工业产品,也大部分来自于传统产业。

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目前广东全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规模已达2.86万亿元,纺织服装等产值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服装年产量超40亿件。同期,广东家电产业规模也持续位居全国第一,空调、电风扇、微波炉、油烟机、燃气具、热水器、电饭锅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

整体来看,目前广东汽车、石化、家电、轻工纺织、食品、钢铁、建材、机械等传统行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超七成,利税占六成五,从业人员占七成五。从数据层面可以直观看见,传统产业之于广东,无异于经济“顶梁柱”。

“传统产业是广东产业结构的关键基础,基础打好了,制造业整体水平直接水涨船高。以伊之密所在的装备制造业为例,我们装备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所提高,客户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就能够明显加快。”陈洪锦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宝武集团中南钢铁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原董事长李世平也认为,“传统制造业不是落后产业,在产业地位、产值、税收及就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基本路径已经很清晰了:牢牢抓住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关注到传统产业的重要性,近年广东也落地了一系列支持举措。

汪一洋表示,广东一方面是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通过立法支持制造业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另一方面也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政策,推动广州、深圳、东莞、中山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专题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广东已累计推动超4.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近60%,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88.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91.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8.6%。

“广东在传统产业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多数产业领域资产及营收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体现了较强的产业韧性和升级态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赵昌文认为,广东传统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持续更迭的市场环境,这个规模体量巨大、战略地位关键的“顶梁柱”,也迎来了更为关键的转型关口。

“现在我们传统产业和企业面对的是‘水落石出’的形势。‘水落’指的是世界总需求在收缩,全球贸易总量在降,随即在全球派生出需求萎缩、价指下跌、消费降级、订单减少、产能过剩等问题,也就是水落后露出的‘石头’。而这是我们未来相当长时间要面对的一个基本形势,企业应该面对现实、突围寻路。”周其仁表示。

破局深水区:创新驱动与政策精准化

“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但如何坚持喜“新”不厌“旧”,对于经济增速放缓的广东来说,并非易事。

广东传统产业发展较早,产业领域、产品种类和产量在全国均处于首位。这也决定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较其他区域更复杂、更漫长。同时,广东传统产业大多数以外向型为主,在当前全球经贸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之际,产业转型面临深水区的多重挑战。

尽管转型升级已经推进多年,但发展至今,广东部分企业仍存在着“三不”“四缺”的问题,“不愿”“不敢”“不会”转型仍然存在,企业缺技术基础、缺技术人才、缺转型经验、缺试错再投资能力。

此外,广东人大调研中也发现,广东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的生态还不完善,服务企业转型的资源支撑不足;部分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例如,作为“链主”企业,美的在转型过程中就发现,上下游企业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系统和产品互不兼容,影响产业链协同转型效果。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广东在因地制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重点发力于以“链式改造”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创新驱动为传统优势产业补短板、锻长板,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打造典型场景等。

但面对世界总需求收缩,全球贸易总量下降派生出的种种问题,广东仍需持续发力。“坚持不懈抓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着手,解决制约广东传统产业整体转型焕新的痛点堵点,推动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是接下来的关键。”汪一洋表示。

此次大会上,与会者从政策机制、技术攻坚、生态构建等多个维度“开出药方”,勾勒出“三化”融合的广东蓝图。从具体实施环节和步骤上看,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持续实施创新驱动,优化生态、强化政策精准度等内容,将成为广东破局的主攻方向。

这其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与赋能极为重要,它让广东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更上一个台阶。以中国内地手表“第一股”飞亚达为例。企业通过加强人工智能赋能,研制出机器识别的走时检测分析系统,解决原有自动化系统难以解决的行业智能化技术瓶颈,减少60%以上的误判,有效支撑品牌高端化发展。

从世界先进经验来看,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仍在于科技创新,破解企业“三不”“四缺”问题的引擎也在于创新驱动。但传统产业要开展科技创新,目前还面临产业与创新生态不足、创新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问题。

在赵昌文看来,广东还是要强化区域协同,要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及省内重要节点城市,打造若干服务传统产业升级的“创新突击队”,通过“突击队”在“突破点”上的攻坚,以点带面引领全省传统产业跃升。

专题会上,政府部门也对如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和强化科技创新引擎给出最新回应。

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广东正在着力逐步解决产业发展的高质量技术供给的问题,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接下来,广东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对传统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人大调研中也看到,面对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日益细化,当前广东的政策支持实际与之不够匹配,政策精准度不够,普惠性政策与企业“精准滴灌”需求有差距。

“深化改革是激发其转型升级内生动力的根本保障。广东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制约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激活传统产业中沉淀的闲置或低效资源。”赵昌文建议。

听取各方意见后,黄楚平表示,接下来,要强化政策供给,围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接续推出创新措施,健全政策引导机制,让企业便捷获得政策红利。同时,要强化项目支撑,紧盯产业优化升级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把更多金融活水引入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

“希望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专家学者以前沿理论赋能突破技术瓶颈,人大代表推动从法律、政策层面解决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政府部门主动下沉关心支持企业,让好政策真正‘用得上、兑现快’,共同为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注入强劲动能。”黄楚平表示。

责任编辑: 胡青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