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负荷连创新高 15亿千瓦“烤验”电力保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雷椰2025-08-01 07:57

全国多地气温持续偏高,电力保供体系正经受“烤验”。7月以来,全国气温热力值拉满,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叠加南方等地“出梅”降雨结束,呈现高温闷热天气。

7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召开2025年三季度新闻发布会,重点发布了迎峰度夏电力供应的形势与坚实保障举措。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电力涉及到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为了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加强电力供应的供给侧管理,同时也要优化需求侧的电力消费模式。

针对市场高度关注的绿证发展态势,发布会也同步亮出了上半年绿证市场的亮眼成绩单。值得关注的是,在绿色能源消费领域,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总充电量达549.23亿千瓦时,全年的充电量预计与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相当。未来国家能源局将加快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购置和使用新能源汽车需要。专家表示,推动绿色电力消费,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关键方向。

迎战历史级高温负荷

今年入夏以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又突破纪录。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刘明阳在会上表示,国内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的拉动下,各地电力负荷快速上升,较6月下旬增长超2亿千瓦。7月4日、7日、16日、17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四次创历史新高,突破15亿千瓦,最高达到15.08亿千瓦,较去年最大负荷增加0.57亿千瓦。截至目前,江苏、山东、广东等19个省级电网负荷46次突破历史新高。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需求侧的角度来看,民生领域的电力需求随着气温上升而显著增加,极端的天气条件迫使居民为了降温而广泛使用各种电器设备,如空调和风扇,家庭用电量增大。此外,在工业用电方面,企业生产活动的增加,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近几月,我国的出口数据表现尚佳,国外企业的客户需求增加,许多工厂和企业为了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加大了对电力的消耗,这进一步推动了电力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在供给方面,清洁能源领域正在发展,包括光伏、风电以及水电等。这些清洁能源的增加,可以有效支持电力供应,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避免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

面对汹涌而来的用电高峰,电力保供体系全力运转,交出了一份“总体平稳有序”的答卷。刘明阳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投产发电装机容量超2亿千瓦,其中新增水电、气电、煤电等支撑调节性电源3000万千瓦;新投三回跨省区输电通道,增加跨区输电能力1600万千瓦。7月以来,又新增投产(并网)支撑调节性电源超1000万千瓦,电力保供基础进一步夯实。入夏以来,各类支撑调节性电源应开尽开,电煤、天然气等一次燃料供应充足,全国电力供应平稳有序(仅四川在17日晚峰时段短时采取需求响应措施),经受住了今年入夏以来的首轮高温大负荷考验。

迎峰度夏这场“大考”未结束,更严峻的挑战可能还在后面。据悉,迎峰度夏期间,如果发生多区域同热,全国用电负荷预计可能突破15.5亿千瓦。预计8月上旬,还将有高温天气过程,如出现极端气候、大范围连续高温天气,电力供应保障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刘明阳表示,目前看,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华东、华中、南方区域部分省份高峰时段电力供应趋紧,但可以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有效管控。“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强电力供需形势监测研判,强化常规电源顶峰发电能力,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一省一策指导电力保供工作,全力确保迎峰度夏电力供需形势可控、在控,坚决守住不拉闸限电的底线,坚决确保民生用电。”他说。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相较于去年,今年的电力供应情况有所改善,也可能是因为今年的电力增速放缓,从而使得电力供应相对宽松。确保电力在夏季和冬季的供应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预警机制,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然而,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局部地区出现短暂的电力短缺仍难以完全避免,这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绿证量价齐升

在全力保障电力供应的同时,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也在加速。三个经济大省试点分布式绿证核发;新增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和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等行业强制消纳绿电,进一步激发绿证需求。

针对今年上半年中国绿证的发展情况,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在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绿证市场呈现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绿证市场供给充足。今年上半年,全国共计核发绿证13.71亿个,其中可交易绿证9.58亿个,同比增长1.49倍,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四川省绿证核发数量均超过1亿个。

二是交易规模实现翻倍。今年上半年,全国共计交易绿证3.48亿个,同比增长1.18倍,其中单独交易绿证2.42亿个、绿色电力交易对应绿证1.07亿个。

三是交易价格逐步回归合理。今年4月份以来,我国绿证市场建设不断提速,绿证市场活力不断激发,特别是国际可再生能源电力自愿消费倡议组织(RE100)全面认可中国绿证,推动各方对绿证需求快速增长,绿证价格稳步回升,2025年绿证上半年均价5元/个,6月份均价达到6.5元/个,较今年最低价增长4.4倍,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环境价值逐步回归合理。

当前,我国已经构建基本完善的绿证制度体系。“不过,相较于集中式新能源项目,分布式项目具有主体复杂密集、自发自用占比高、接入电压等级普遍较低等特点,是绿证实现‘全覆盖’过程中的攻坚难点。”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分析师汪若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潘慧敏在会上表示,2023年以来,国家能源局在做好集中式发电项目绿证核发的基础上,积极有序推进分布式发电项目的绿证核发,截至今年6月底,核发分布式发电项目绿证8927万个,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分布式发电项目数量巨大,核发覆盖率仍有待提高。

近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印发了《浙江、河南、广东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绿证核发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统筹推进项目建档立卡,加强计量装置管理等重点任务,分布式发电项目绿证核发取得新进展。

汪若宇表示,当前以集中式电源为主的绿证核发范围,理论上可满足一段时间内的市场交易需求。主管机构坚定理顺分布式项目领域的绿证核发逻辑,加强计量和常态化管理,更加凸显维护我国绿证收益公平性、绿证制度完整性的决心。

“为统筹做好分布式发电项目绿证核发,国家能源局按照先行先试、分步实施原则,今年在浙江、河南、广东三个省探索开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绿证核发工作,为后续全国推广提供经验借鉴,主要举措包括4个方面内容,一是推进项目建档立卡,二是做好电量数据归集,三是分类实施绿证核发,四是规范开展绿证划转。《方案》已于近日印发,其他地区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参照该方案推进相关工作。”潘慧敏表示。

责任编辑: 胡青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