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绩、规模双增长后,多只绩优量化产品开始集中限购。近日,国金基金旗下产品接连限购,申购限额已调至1万元。业内人士认为,量化基金限购不仅是为了保证策略有效性,也是为投资者高涨情绪“降温”。
在近期行情的加持下,大量资金涌入绩优量化基金,“限购”戏码又一次集中上演。
国金基金旗下量化产品近期接连发布限购公告。7月30日,国金基金公告称,自7月31日起,将旗下国金量化精选的限购门槛从1000万元进一步调整至1万元。此次调整距离该基金上一次发布限购公告仅相差6天。7月24日起,国金量化多因子的申购门槛也从1000万元调至1万元。据悉,调整原因均为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
7月24日起,为保障基金的平稳运作、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招商成长量化选股将申购门槛设置为20万元;同日起,长信国防军工量化暂停了1000万元以上的申购。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限购的基金大多年内表现优秀。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今年以来量化基金平均净值涨幅达到12%。除了部分主动量化产品外,许多对标专精特新、北证、中证2000这类偏小盘指数的指增基金,业绩排名也较为靠前。其中,国金量化精选、国金量化多因子今年以来的净值涨幅均在30%附近,招商成长量化选股、长信国防军工量化均涨逾20%。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资金涌入绩优量化基金。以上述基金举例,截至二季度末,国金量化精选、国金量化多因子的规模较一季度末分别增加了10亿元、13亿元,增幅高达54%、45%。
“在近期限购的基金中,有些规模已经较大,接近策略的容量阈值。规模过大时,基金调仓容易冲击股价,导致摊薄超额收益。同时,大额的申赎也会带来被动调仓,产生交易成本。”创金合信基金首席量化投资官董梁分析称。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哪类基金,关键是要让投资者赚钱。基金公司主动控制量化基金的规模增速,可以降低因规模短期过快增长带来的运作管理挑战,减少投资效率下降的可能,从而最大程度地维护基金业绩表现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保障好投资者的长期利益。
同时,量化基金近期的扎堆限购,也传递出一种警示信号。历史上多次出现过量化基金集中限购的情况。比如2021年,在量化基金持续上涨后,当年第三季度,西部利得基金盛丰衍等多位基金经理管理的量化产品集中限购,后续不少产品净值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