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上市持续火热,机构“摩拳擦掌”参与其中
来源:第一财经作者:黄思瑜2025-07-31 08:26

赴港上市热之下,一些在A股市场撤否的拟IPO企业,转战港股IPO;也有多数A股上市公司积极筹备港股上市事宜。

据不完全统计,自6月以来,有8家企业在A股IPO未果后转道港股。A股上市公司寻求在港股二次上市方面,根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至7月30日,已有10家A股上市公司在港股上市。另外,还有多数A股上市公司正在加快赴港上市步伐。

“由于港股IPO审核周期短,对于国内投资机构来说,也就多了一个高效率的退出渠道。我们也鼓励那些短期内无法完成A股IPO的项目公司去香港IPO。”一位股权投资机构的人士对第一财经称。

也有多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此轮港股IPO热潮主要由多重因素共同驱动,包括港股估值修复预期与流动性改善、政策支持与上市制度优化、中概股回归与二次上市需求持续等,已调配资源,加大港股IPO项目挖掘力度,积极参与港股IPO市场。

赴港上市持续火热

6月以来,有多家企业在A股IPO未果后转战港股,并有了新进展。

近日,江苏中慧元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聆讯。该公司曾计划在科创板上市,之后转战港股。

山东胜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胜软科技”)也有了新进展,日前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在主板上市。这是胜软科技年内二次递表,今年1月份,胜软科技转向港交所,但因招股书超过6个月有效期并未获上市聆讯而失效。

胜软科技曾申请在北交所上市,上市申请于2023年6月30日获得受理,在进入已问询环节一年多后未有进展,直至2024年10月28日因撤单而终止审核。不过仅3个月时间,该公司便转道港股申请上市。

类似情况的还有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商米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春长光辰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光辰芯”)、轩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长光辰芯是在今年1月份撤回科创板IPO申请,转战港股。该公司曾于2023年6月份申报科创板IPO,当年7月份进入已问询环节,之后一直未有进展,直至终止审核。

除了在A股市场IPO未果的企业赴港上市外,还有一些A股上市公司寻求在港股二次上市。

根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已有10家A股上市公司在港股上市,募资规模占年内港股首发募资额约70%。这10家公司分别为峰岹科技(688279.SH,01304.HK)、安井食品(603345.SH,02648.HK)、海天味业(603288.SH,03288.HK)、赤峰黄金(600988.SH,06693.HK)、恒瑞医药(600276.SH,01276.HK)、宁德时代(300750.SZ,03750.HK)、蓝思科技(300433.SZ,06613.HK)、钧达股份(002865.SZ,02865.HK)、吉宏股份(002803.SZ,02603.HK)、三花智控(002050.SZ,02050.HK)。

今年以来至7月30日,香港市场共有52只新股上市,共募集资金1275.3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逾6倍,已超越2024年全年集资额。

此外,还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加速赴港上市。6月至今,已有澜起科技、合合信息、龙旗科技、石头科技、广合科技、杰华特、大族数控、紫光股份、三一重工等A股企业赴港上市进程披露更新。

还有些公司则在筹备阶段。7月25日晚间,首创证券(601136.SH)官宣赴港上市计划,拟发行H股登陆港交所主板,并聘请H股发行及上市审计机构。这距该公司A股上市时间(2022年12月22日)仅两年多。

投行加大港股IPO项目挖掘力度

关于此轮港股IPO走热的原因,业内认为,主要由多重因素共同驱动。在港股上市热潮之下,股权投资机构和投行等也摩拳擦掌参与其中。

“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美联储降息、南向资金与外资净流入,港股流动性和市场信心显著改善。加之内地和香港监管部门发布多项支持性政策,为A股和中概股赴港、回港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创造了机会,进一步丰富了港股市场的优质企业标的。港股凭借其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灵活的上市制度以及国际化的投资者群体,成为企业融资和全球化布局的重要选择。”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分析原因称。

有券商高管也对第一财经称,一方面,部分大型A股上市公司(尤其是新经济、消费、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龙头企业)有强烈的国际化发展需求和品牌影响力提升诉求,赴港上市有助于其接触更广泛的国际投资者,利用香港市场的国际化平台进行海外并购或业务拓展,并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全球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核心枢纽,对于寻求接触中国机遇的国际投资者而言,港股IPO是重要的参与渠道。

在政策支持与上市制度优化方面,内地监管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依法依规赴境外上市,并与香港交易所采取优化审核流程和缩短问询周期等合作措施,为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提供了便利;同时,香港监管机构持续优化上市规则,如2018年4月,推出18A章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2023年3月,推出18C章允许未有收入、未有盈利的“专精特新”科技公司上市;2025年5月正式推出“科企专线”,建立特专科技公司(18C章)和生物科技公司(18A章)的专属上市支持机制,允许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在这些背景之下,投行纷纷将目光聚焦港股IPO市场。

有券商投行主要以A股为核心阵地,在这轮港股上市热潮之下,也表示“已加大在港股项目挖掘方面的投入”。

“香港地区的业务一直是我们布局的重点之一。我们去年便观察到港股业务的复苏迹象,提前调配资源,积极参与港股IPO市场。为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服务好拟赴港上市客户,我们充分利用境内外一体化的管理优势、灵活的内部资源动态调配机制,以及高度履责的内控质控体系,全面有效地开展港股业务。”上述资深投行人士称。

也有券商投行高管称,正在积极拓展香港证券市场IPO业务,争取尽快实现香港IPO业务的突破。未来有三方面计划,一是持续加强人才布局,鼓励全员积极参加香港证券业务牌照考试,提升公司海外业务团队实力;二是不断提高跨境一体化协同水平,共同服务重点客户;三是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不仅局限于IPO,还将涵盖上市前私募融资、上市后融资、并购重组、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全链条投资银行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