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家智能传感器企业缘何集聚“中国传感谷”
来源:工人日报作者:陈华2025-07-22 07:10

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相关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智能传感器产业越发炙手可热。安徽省蚌埠市有个“中国传感谷”,园区里集聚了200余家智能传感器相关企业,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

人能感知客观世界,主要靠“眼、耳、口、鼻、舌”等人体的五官。在万物互联的物联网世界,智能化设备需要“电子五官”来感知外部环境,这便是传感器。

安徽省蚌埠市有个“中国传感谷”,园区里集聚了200余家智能传感器相关企业,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据了解,这里已初步形成设计、制造、封装、筛选、测试及模块与系统集成应用等全产业链发展的生态体系,经济规模总量已超百亿元。

“中国传感谷”瞄准的目标可不止百亿元,而是千亿元级别。眼下,蚌埠当地正以“顶格战法”全力推进传感器产业发展,让“电子五官”实现精准感知。

站稳前沿阵地

5月,作为全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的蚌埠迎来第七届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中国传感谷”里的企业——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发布了一条重磅消息:8英寸晶圆生产线首批产品成功串线。这标志着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正式投产。

如果将物联网架构分成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三个层面的话,那么感知层一定是根基。感知层主要由各类智能传感器构成,将其嵌入到各种设备中,实现对温度、湿度、压力、位移等各类信息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为整个物联网架构源源不断输送基础数据。

MEMS(微机电系统)芯片正是智能传感器的核心部件。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敬秀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华鑫微纳定位为国内领先的“开放式、定制化MEMS代工平台基地”,这意味着MEMS芯片将在蚌埠生产并向全球供货。

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郭源生对这条全自动生产线的投产不吝赞美之词:“这将为整个产业链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引领带动国内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发展,重塑传感器产业链的构架和产业的格局。”

华鑫微纳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得不提到同在“中国传感谷”里的另一家龙头企业——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内中高端MEMS技术与产品头部企业,不仅拥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6/8英寸体硅MEMS微系统工艺平台,还自主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4套工艺技术体系,系统解决了MEMS制造领域技术短板。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蚌埠才能始终站在国内传感器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蚌埠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陶广生说。

抢占发展先机

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相关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智能传感器产业也迎来发展良机。

智能汽车的方向感知、胎压监测、智能驾驶,智能穿戴设备的血压测量、运动数据记录,工业机器人的位置角度感测、力度与扭矩载荷测量……所有这些都需要智能传感器赋予的精准感知能力。

早在1979年,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一四研究所就在微电子技术研制领域开始一系列探索。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传感器技术及其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建立了安徽、陕西、黑龙江三个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生产基地,其中安徽基地就位于蚌埠。

2022年,以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一四研究所为主体单位,由华鑫智感等9家参控股公司组成的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在蚌埠成立。

此后,蚌埠市确立了“一个科研院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驻蚌高校共建一个产业园区、每个企业都拥有一个核心技术支撑”的创新思路。

2024年1月,由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十家单位共同建设的安徽省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院成立。一年多来,这个研究院不仅完成了7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验收,还服务了20余家用户,累计获得经济效益近亿元。

华鑫智感以“打造中国传感器产业自主创新策源地”为使命,对标国际先进技术标准,重点突破高性能传感器技术瓶颈。通过构建“基础研究-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该公司已实现多款高端传感器的国产化替代。

据介绍,该企业的“明星”产品——一款超高精度压力传感器产品采用不锈钢全密封焊接,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可用于机载、气象、测控等领域,实现大气压力的高精度测量。

短短一年间,华鑫智感便构建起品种类别涵盖最全、国产芯片配套最多的传感器产品体系。据介绍,该公司2024年实现产值超2亿元,目前已与200多家企业达成合作,今年的订单量更是同比翻倍。

护航创新发展

在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分布着“三谷”:合肥的“中国声谷”、芜湖的“中国视谷”和蚌埠的“中国传感谷”。

显然,作为安徽省内唯一的集成电路和MEMS晶圆生产线所在地,蚌埠市已成为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

目前,“中国传感谷”建立了省、市、区三级政策扶持体系,从资金支持、科创平台建设、人才引育、海外发展等多方面护航企业创新发展。

近日,安徽出台《关于支持中国传感谷发展若干政策》,内容涉及资金投入、创新发展、人才引育、上市融资和海外发展五个方面,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全方位加快产业生态构建。同时,《若干政策》既涵盖省级层面存量政策引导,也有市级层面政策综合支持,寄望于发挥政策叠加效应,通过省市政策协同推动“中国传感”谷建设加快落地见效。

蚌埠当地则以“顶格战法”推进产业发展。市委牵头召开传感器领域亲清有约·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市政府每月召开智能传感器产业推进会,积极组建市智能传感器产业专班,全力服务和推进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据介绍,蚌埠市正按照“一谷三园”产业集群总体布局传感器产业发展。其中,设立“一谷”即“中国传感谷”,“三园”即传感谷MEMS核心器件产业园、传感谷科技孵化园、传感谷中央创新园。

当前,蚌埠市围绕智能传感关键技术核心已成功申报创建创新平台39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6个,组建了总规模超70亿元的智能传感产业投资基金,产业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

向“群”集聚、向“新”而行、向“用”发力,蚌埠市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 邓卫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