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观察丨保护“原始创新” 创新药企投融资通道须畅通
来源:证券时报 2025-07-14 A001版作者:卓泳2025-07-14 06:50

证券时报记者 卓泳

在全球医药创新版图上,中国创新药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医药大数据服务平台医药魔方统计,今年1~5月,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已达455亿美元,超过2024年上半年的交易总额。尤其是三生制药、石药集团等创新药企还接连创下巨额交易,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过程中的亮点。

众所周知,创新药产业准入门槛高、研发风险大,失败率也高。在此背景下,国际医药巨头凭借全球渠道网络和市场资源优势,寻求有潜力的创新药管线,以此降低研发成本,同时丰富自身管线,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此时,中国创新药的优势便尤其明显:一是人才储备深厚;二是临床试验高效,能加速试验进程并降低成本;三是成本控制优势显著。

当前中国创新药企业正从“模仿创新”转向“原始创新”,在此过程中,药企选择BD(商务拓展)交易,很重要的原因仍是解决融资问题。一方面,创新药企将部分管线变现以缓解融资难问题,毕竟当前我国一二级市场创新药融资仍在缓慢恢复中,提前变现部分管线可尽快回笼部分资金;另一方面,与海外药企分工合作,借助其海外临床资源和分销网络,可加快推动管线的获批和商业化,实现“自我造血”。

不过,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近日公开表示,如果国产创新药企过多把优质的研发管线授权出去,中长期可能会导致优质国产创新成果流失。因此,业内呼吁应多举措优化创新药企在国内的投融资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重启、地方产业并购基金的落地,以及港股市场流动性环境的改善,中国创新药行业的一级市场退出机制得到优化,资本市场也逐渐回暖。可以预期,中国创新药将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