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共探资本赋能创新的浙江机遇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聂英好2025-05-28 06:45

证券时报记者 聂英好

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与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的历史交汇点,一场聚焦“资本赋能创新”的深度对话正在展开。从“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到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部署,资本市场正加速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5月21日下午,由浙商证券主办的第八届西湖大会分论坛——2025中国资本市场之江论坛顺利举办,本次论坛以“向‘新’而行,勇立潮头”为主题,会聚政府领导、浙商证券高管、80余家国资国企平台及巨化股份、华友钴业、中控技术等近百家上市公司与拟上市公司高管,共200余位嘉宾共话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浙商证券党委书记、总裁钱文海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中国证监会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创新,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作为浙江本土券商,浙商证券始终以“深耕浙江,开拓全国”为使命,构建“投行+投资+投研”生态链,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期待与各界深化合作,共探资本市场改革新路径。

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浙商资管、浙商资本等多位参会嘉宾,围绕宏观经济展望、金融赋能上市公司提质增效、上市公司现金管理与市值管理、产业基金赋能战略投资以及并购重组市场新机遇等热议话题发表主旨演讲。

钱文海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浙商证券对浙江地区的经济环境、产业政策、企业特点等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丰富的资源积累,能够更好地贴近本土企业,精准把握企业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

下半年宏观经济与资产配置

聚焦“纾困”主线

在之江论坛上,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围绕“2025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及大类资产展望”,深度剖析了经济复苏趋势与资产配置策略。李超表示,2025年下半年宏观经济的核心命题仍为中美关税博弈,下半年宏观经济与资产配置聚焦“纾困”主线。

李超认为,从宏观层面看,中美关税博弈下政策以就业保障与产业转型为核心。政策纾困方面,央行三类再贷款、降准降息等政策工具已出台,地方政府通过债券支持、还本续贷等“纾困”机制缓解企业压力,后续需跟踪政策落地节奏。

李超表示,2025年下半年大类资产应以结构性机会主导,防御与成长并重。在股票市场方面,下半年结构性机会主导,中美关系成为核心变量。A股市场呈现“中美对抗买红利、中美合作买科技”的结构性机会。港股受华资回流支撑,资金主要流入港股科技股,短期流动性优于A股,但仍需警惕金融博弈。

在投资策略上,李超强调,基于中美关系动态切换防御与成长配置,下半年可重点跟踪关税谈判、政策纾困落地节奏及美债收益率等风险指标,摒弃强刺激预期,在结构性行情中把握新质生产力与高股息资产的确定性机会。

综合金融服务助力

上市公司提质增效

浙商证券企业金融部股权项目负责人围绕“综合金融服务助力上市公司提质增效”主题发表主旨演讲,提出通过全周期金融服务赋能企业战略升级。

他在论坛上表示,上市公司需提质增效,主要基于四大背景。第一,当前资本市场进入存量时代,2020年之后,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超5000家,增量主要来自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截至2024年12月31日,A股上市企业数量达5392家‌。

第二,2024年新“国九条”重磅发布,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加大退市监管力度、加强交易监管、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旨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第三,从A股上市公司市值分布情况来看,60%的上市公司市值集中在30亿到100亿元区间,100亿元是门槛,过此门槛后市值增长和关注度会指数级提升,是监管层对于上市公司监管的新导向。

第四,在新的监管环境下,上市公司退市压力增大,2023年、2024年退市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在退市制度修订后,主板上市公司营收3亿元以下或持续亏损会被“披星戴帽”,2025年已有123家企业被“披星戴帽”,上市公司如何高质量发展面临新考验。

“目前政策大方向是强调强化投资者回报意识,三大交易所从2023年4月起出台专项行动计划,很多上市公司以及国资运营公司都发布了相应方案,但具体落实仍有提升空间,从市值表现上也有所反映;此后,2024年证监会提出市值管理指引,市值工具实际应用仍有发挥余地。”浙商证券企业金融部股权项目负责人说。

金融机构如何发挥综合金融能力赋能上市公司提质增效?该负责人表示,一是发挥全业务链综合服务能力,整合内外部资源,形成并购重组、价值投资等六大板块,帮助上市公司优化产业链布局、拓展海外业务,提升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以被投资者和核心机构关注。二是联动浙商证券大股东浙江交投集团的产业资源和浙商金控的金融资源,形成金融一体化服务模式。

现金管理与市值管理

需追求“满而不溢”

现金是上市公司的“血液”,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的“名片”。合理的现金管理与有效的财富规划,对于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浙商资管相关负责人聚焦“上市公司现金管理和财富管理”主题,分享了多元化工具在资产保值增值中的应用。他表示,上市公司现金管理与市值管理相辅相成,需并驾齐驱。

“良好的现金管理,能确保公司在应对各种经营支出以及税收安排等方面能游刃有余;合理有效的市值管理能让上市公司更好地反映其内在的价值,通过制定比较稳定的现金分红政策,更好地彰显公司实力,尤其是在融资成本和并购等方面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重要作用。”浙商资管相关负责人在论坛上分析。

他表示,从上市公司现金管理的类型情况来看,低风险是上市公司对于资金的首要要求,尤其是募集资金,因此结构性存款、普通存款、大额存单等占比较高;占比排名第二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第三是券商收益权凭证,近年来部分公司开始追求定制型高收益产品。从上市公司的现金管理期限来看,现金管理产品多以1个月和3个月短期产品为主,3个月以上的占比约为44.92%,部分公司通过拉长投资期限增强收益。

然而,上市公司现金管理当前面临一定挑战。他分析,第一大挑战是合规性与效率博弈,募集资金需投资保本产品但资管新规下保本产品收益有限,与上市公司收益需求不匹配;第二大挑战是流动性与收益性矛盾,传统存款利率持续走低,高收益产品需长期限配置,上市公司难以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同时实现高回报;第三是资源整合能力不足,部分公司主业聚焦产业,缺乏专业资金管理团队与数据化工具。

金融机构如何助力上市公司做好现金管理?该负责人认为,一则需要专业投研团队,涵盖利率、信用、量化、可转债等多策略投研团队;二则需要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多资产、多策略布局与严格风控,保障资金安全;三则需要全产业链服务,要打造多元策略产品矩阵,丰富上市公司的现金管理工具。

在他看来,上市公司现金管理与市值管理需追求“满而不溢”,既不盲目冒进,也不过于保守,合规规划资金,稳步提升内在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基金赋能

上市公司战略投资

在本次分论坛上,浙商资本相关负责人结合针对“上市公司与产业基金如何实现产融共振”发表主旨讲话,强调产业基金对技术升级与产业链整合的推动作用。

该负责人指出,从产业与资本的融合趋势来看,上市公司作为产业龙头,与产业基金形成互补,基金可加速产业发展,产业是基金运作的基础。头部上市公司正逐渐兼具“产业主体”与“资本主体”双重属性,二者界限日益模糊。

从上市公司参与产业基金的宏观背景来看,他认为,一方面,当前中美贸易战及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机会;另一方面,头部企业竞争从单一要素竞争转向体系化、生态化竞争,且企业全球化布局需求凸显,企业需通过资本工具参与国际竞争;此外,颠覆性技术与新业态对上市公司发展构成挑战,倒逼上市公司对产业基金进行前瞻性布局。

浙商资本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市公司参与产业基金能提升资本杠杆与资金使用效率,放大资金布局能力,优化资产负债表;同时也可实现风险分散与专业管理,借助专业机构覆盖更多产业领域,通过专业团队提升投资、投后管理及退出的专业性,与上市公司形成资源互补、提高投资成功率。

对于上市公司如何更高效地参与产业基金,该负责人给出三点建议:第一,参与时明确基金定位,财务投资选重回报的管理机构,产业基金选专注产业且熟悉所在领域的专业机构;第二,做好风险隔离,隔离基金与上市公司资金,处理好基金投资部门与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第三,与专业机构合作,利用其产业触角实现资源互补。

并购重组成

资源优化配置核心抓手

在之江论坛上,浙商证券兼并收购部负责人从“新形势下并购重组市场机遇”切入,解读政策红利下并购重组对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意义。

他表示,随着IPO阶段性收紧与“并购六条”等政策落地,并购重组已成为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抓手,2024年以来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2025年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

政策调整是并购重组市场活跃的关键推手。浙商证券兼并收购部负责人分析,2024年9月“并购六条”出台,明确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产业整合;2025年5月修订的重组管理办法更是建立简易审核程序,允许48个月内分期支付股份对价,并对私募基金锁定期实施“反向挂钩”安排,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在政策组合拳下,2025年上半年披露的并购重组案例达90余单,是上年同期的3.3倍。

在政策引导下,产业逻辑主导的并购成为市场主流。他表示,2024年,超70%的重大资产重组属于同行业或上下游整合,如浙商证券收购国都证券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低成本扩张。同时监管层对“新质生产力”领域的支持尤为突出,允许上市公司收购未盈利科技企业,并鼓励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长周期行业并购。例如,光智科技以210亿元估值收购先导电科,后者属于新质生产力企业,目前项目已进入审核阶段。

从监管层面来看,当前并购重组监管呈现“一事一议”特征,他提示需重点关注三大方向:一是优先采用现金支付以降低审核难度,避免触发重大资产重组标准;二是ST企业需先摘帽再推进重组,科创板企业则需强化科创属性与业务协同披露;三是合理运用分期支付、储架发行等工具,平衡交易灵活性与风险控制。他特别强调,新政策下并购重组需更注重产业协同与长期价值。

浙商证券兼并收购部负责人认为,2025年修订的重组管理办法已激活市场活力,但跨界并购风险、估值争议等挑战仍需警惕。中介机构应与监管部门加强协作,在政策框架下探索更多市场化解决方案,助力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实现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