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边境小城集安:“三驾马车”驱动 人参产业跑出加速度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孙宪超2025-05-26 06:48

证券时报记者 孙宪超

吉林省集安市是国内人参的主产区之一,全国边条参的唯一产区,拥有全国最大的野山参交易中心,每年超过5000吨人参销往国内外30多个地区。

日前,《吉林省长白山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5年—2030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吉林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参全产业链产值力争达到1500亿元。到2030年,力争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征求意见稿中对集安市多有提及,这意味着集安市将承担更多重任,助力吉林省人参产业实现既定目标。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在集安市实地采访时了解到,作为林下山参的主产区,集安市正在推动人参精深加工和科技创新,通过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动整个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集安市力争2030年人参产业的产值达到300亿元。

各地客商纷至沓来

5月11日2时刚过,家住辽宁省本溪市的桓仁满族自治县的老胡就走出家门,驱车前往100多公里外的集安市清河镇的“中国·清河澳洋野山参国际交易市场”(下称“清河市场”)。

清河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野山参交易集散中心,逢1日、6日为人参赶集日,主要交易野山参、林下山参、趴货及园参、西洋参、人参制品。“五一”劳动节过后,清河市场赶集日在4时就开门迎客。

老胡除种植人参外,还从事人参贸易和人参加工,客户遍及全国各地。“现在是人参行业淡季,但只要时间允许就会来参加人参大集,希望收购一些品质好、价格合理的人参。”老胡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51岁的曲伟国是土生土长的集安人,从事人参种植和人参贸易已有25年,目前在清河市场拥有自己的店铺,每逢人参赶集日,还是会将一些人参拿到大集上进行展示、售卖。

“赶集的人来自于全国各地,一些来赶集的外地客户在现场选购人参的同时,也会主动与市场内的商户添加微信,方便日后进行人参买卖,我们的很多客户就是这样慢慢积累起来的。”曲伟国说。

在清河市场内,像曲伟国这样拥有商铺的商户有350家,每逢赶集日前来赶集的商户有1600余户,经营者覆盖集安、桓仁、快大、万良等吉林、辽宁的人参核心产区。

作为国家级人参特色小镇,集安市清河镇吸引了江浙沪、大湾区以及北京等地的采购者纷至沓来,收购各种干参、鲜参。在清河市场的销售品类中,林下山参占比60%、移山参占比25%、园参及西洋参占比10%、其它特产占比5%。2024年清河市场交易额达到60亿元,同比增长20%。

“每逢人参加工季,全国各地客商云集于此,在促进人参产业发展的同时,对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起到明显拉动作用。”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石学平介绍,人参产业已成为集安重要支柱产业。

2024年,集安市人参产值实现160.3亿元,在吉林省人参产业综合产值中占比1/5,成为吉林省人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考虑引入新的人参精加工企业的情况下,根据现有人参产量和人参产业基础,集安市力争2030年人参产业的产值达到300亿元。

职能部门“贴身”服务

人参产业是集安市的特色优势产业,其高质量发展能够有力带动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以及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集安市十分重视人参产业的发展,一些职能部门已下沉到一线,为人参产业提供“贴身”服务。在清河市场内,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均设有服务点,派驻专人随时为市场内的交易主体提供服务与咨询。

继2023年集安市人民法院人参产业法庭作为吉林省首家人参产业法庭在清河镇成立后,2025年3月,集安市以清河市场为依托成立集安市人参产业法治服务中心,成为吉林省首个聚焦单一产业的政法联合体。

该服务中心由法院、公安局、检察院、司法局设立巡回审判点、网格警务站、检察工作室、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四个窗口,运用法治思维规范人参市场秩序、打击涉参违法犯罪,化解涉参矛盾纠纷,为参农、参商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为当地人参产业的发展提供法治服务和保障。

因种植标准不规范、农残检测不统一、质量安全难追溯等原因,吉林省的人参产业一度面临“人参卖成萝卜价”的尴尬。为破解困局,真正体现人参价值,让货真价实、优质优价成为常态,集安市属国有企业万资集团投资成立了吉林省内首家专门从事人参溯源检测的第三方机构——集安市溯源检测中心。

集安市溯源检测中心已取得由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颁发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CMA),目前已经开展了人参含量、农残、重金属等检验业务,承接了“清河人参溯源调查项目”、集安人参质量抽检业务、集安人参溯源调查土壤检测业务、清河人参高新技术产业园入驻企业原料及产品质量检验业务等。

“目前,清河人参溯源‘一参一码’系统已上线,清河市场内的林下山参都有了专属的二维码。消费者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人参的参龄、产地、等级以及种植区域土壤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pH值等诸多信息。”集安市溯源检测中心主任胡荣军表示,通过加强溯源检测,真正让集安的人参产业以“货真”促“价实”,以“质优”保“价优”,把“集安人参”品牌树立起来、推广出去。

加快高端化发展

现阶段,集安市正推动人参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逐步打破传统人参产业的局限,将人参的价值最大化,加快推动整个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5月12日,在益盛汉参化妆品有限公司(下称“益盛汉参”)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一条条生产线旁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我们是吉林省内规模最大的化妆品生产企业,依托集团自有的人参种植资源优势及技术研发优势,与韩国两家化妆品研究所合作,开发出了以人参根、叶茎、花、果等为核心成分的化妆品,是世界化妆品行业内唯一实现人参全株开发和应用的企业。”益盛汉参生产部部长金鲜勇介绍,益盛汉参已拥有八大品牌,开发600多款产品,在全国发展了近3000个特许加盟美容店,VIP大客户、经销商已发展到近万家,拓宽了公司人参产业链条。

益盛汉参只是集安市诸多人参精加工企业的代表之一。石学平介绍,在人参精深加工方面,集安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企业3家,省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产业百强企业2家,省级农业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规模以上人参工业企业15家,人参总加工能力9000吨(含初加工),实际每年加工约6000吨,其中精深加工约600吨、粗加工约5400吨,仓储冷库总库容近2万吨。

目前,集安市已经开发出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四大系列,600多个品种的人参产品。

集安市虽拥有得天独厚的林下山参产业优势,全市林下山参种植面积14.6万亩,林下山参种植园800余个,不过目前从事林下山参精深加工的企业仅有1家,以林下山参为原料的人参产品仅有参片、参茶、参粉、参酒、参汤等5种。

为更好发挥产地优势,重点挖掘实现林下山参医药应用,进一步加快推动人参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万资集团利用国家专项资金投资建设了清河人参高新技术产业园。

“清河人参高新技术产业园共分为两期,一期项目已经于2024年12月份竣工,目前已经引入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11家人参精深加工企业,其中4家企业正在安装生产设备。”万资集团项目经理宋奇表示,接下来产业园将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参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深度挖掘人参价值,丰富人参产品种类。

协同发展补齐短板

据了解,吉林省人参产业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种质资源匮乏,品种选育推广滞后;科技研发滞后,高端应用和精深加工不足;品牌打造和营销力度不够,经营主体小、散、乱;产品同质化,品质参差不齐,缺少头部企业引领,市场开发拓展能力和产品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升;整体合力不够,内卷式竞争比较严重。

此外,政策障碍一定程度制约了人参制品开发,5年以上林下山参、野山参用于保健品食品受政策限制,高端食品开发难度较大;科普宣传和推广应用不够,国人对人参功效、人参产品还不够了解等。

“这些是人参产业的共性问题,集安市也同样存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集安市人参一产、二产和三产应协同发展,达到三轮驱动的效果。”石学平坦言,人参一产是人参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集安市要加快推进人参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目前,集安市首先要解决的是园参无地可种、林下山参的乏地再利用,同时要大力推广和提升人参的标准化种植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等,进一步提升人参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集安市人参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人参二产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人参精深加工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研发,鼓励支持企业加大产品创新研发力度,推出更多能够满足市场多元消费需求的“拳头”产品。要充分发挥集安的原产地优势,吸引更多的域外人参精深加工企业进驻集安,不断壮大集安人参产业的整体规模。

在人参三产方面,要进一步加大人参的宣传和推广力度,积极为创建品牌的人参企业提供支持。要大力促进人参+旅游、人参+研学、人参+康养、人参+餐饮等的深度融合,推动人参产业与其他不同业态间相互促动、协调发展。

“依托资源禀赋,有序解决人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集安市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石学平说。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