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办的2025上衍航运服务论坛在上海举行。2025上衍航运服务论坛以“推动航运业风险管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航贸发展趋势等一系列业界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
强化上海“航运”“金融”两个中心联动发展 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周英表示,航运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二级巡视员 周英
据她介绍,历经二十余年的接续奋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已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海海空枢纽能级不断提升,航运业绿色数智转型取得突破,航运服务能力不断完善。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我们将围绕‘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目标,推动航运硬实力、软实力、新赛道‘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立足上海特色,充分发挥‘五个中心’协同优势,强化上海‘航运’‘金融’两个中心联动发展,加强系统集成、强化综合能力,不断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周英说。
探索“期货+物流”一体化服务
在中国船东协会秘书长张爱国看来,金融与航运的深度融合将大有可为。
中国船东协会秘书长 张爱国
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为航运企业提供了高效的风险对冲工具,并在应对红海事件等市场波动中展现了制度设计的优越性。其采用“服务型指数、国际平台、人民币计价、现金交割”的设计方案,不仅为船东、货主、货代等市场主体提供了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利器,更通过人民币结算机制,提升了我国在全球航运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
近年来,中国船东协会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等机构密切合作,不仅参与航运指数期货、船用燃料期货的设计与推广,更推动了行业从传统的“运力竞争”向“综合风险管理能力竞争”升级。
未来,协会不仅将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航运企业了解并善用期货工具,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更期待与期货交易所、行业同仁共同探索更多创新工具和服务模式。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丰富航运相关期货品种及不同航线覆盖的基础上,探索推出更具区域特色的衍生工具,同步优化合约设计细节,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市场流动性。
二是加强行业培训与市场交流,联合高校、期货交易所开设培训班,邀请头部企业做实践案例分享,通过头部企业示范引领,推动中小企业从“不敢用”向“会用、善用”转变,形成全行业“学工具、用工具”的良性生态。
三是探索“期货+物流”一体化服务、“期货+保险”风险闭环管理等跨界模式,实现从货主订舱到货物交付的全链条风险对冲,探索建立航运金融风险补偿基金,构建更立体的航运金融服务生态。
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成交量居全球航运指数衍生品首位
在上海航运交易所副总裁顾云凤看来,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后经历了红海航运危机影响下的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经受了传统商品期货中前所未有的风险管理考验。
上海航运交易所副总裁 顾云凤
截至2025年4月30日,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总成交金额为4.7万亿元,日均成交金额为115亿元,成交量居全球航运指数衍生品首位。
此外,相关数据显示,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已交割的7个合约期现价差控制在1%左右,指数期货产品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功能基本显现,已成为越来越多外贸物流企业管理运价波动风险的工具和航运企业远期定价的参考。
据顾云凤介绍,近两年来,上海期货交易所通过“强源助企”服务品牌,构建覆盖港航、金融、院校等多领域的产融服务基地。上海航运交易所作为“强源助企”的主要基地之一,充分挖掘自身行业资源优势,在新加坡和国内各大港口城市加大对指数及其衍生品的宣传推介。未来,两所将继续联动、共同推动航运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
期货市场为航运业注入新发展动能
上期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辉表示,期货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独特的经济功能,为航运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上期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李辉
据李辉介绍,上海期货交易所于2004年上市燃料油期货、2020年上市低硫燃料油期货,为航运企业应对油价波动提供了有效工具。与航运业直接相关的是2023年8月上市的航运指数期货,填补了我国航运衍生品市场的空白,为航运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运价风险管理工具。
截至2025年4月30日,航运指数期货平稳运行41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约5445万手,日均成交量约13万手,累计成交金额约4.7万亿元,日均成交额约114亿元。2024年航运指数期货成交量约为同期全球其他交易所航运衍生品成交量的6.2倍,活跃度远超境外同类品种。
与此同时,在服务航运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航运指数期货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也在不断发挥作用。
例如,某民营外贸企业每年有大量从中国出口至欧洲的集装箱发运需求。红海局势紧张时,公司担心后期海运费上涨,于是通过参与航运指数期货保值避险,不仅抵消了运费上涨的损失,还降低了部分运费的实际成本,达到了帮助企业管理价格风险和稳定经营的目的。
未来船舶燃料将进一步向清洁绿色转型
在主题演讲环节,上港集团能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文斌表示,考虑到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3届会议对国际航运业到2051年实现净零排放达成高度共识,未来船舶燃料将进一步向清洁绿色转型,绿色燃料比例逐渐增加。
上港集团能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文斌
据罗文斌介绍,自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2030—2050年降碳目标后,行业共识为从传统燃料油转向清洁燃料。经过数年发展,全球多数船舶选择了LNG和甲醇作为未来的燃料。
在LNG加注市场上,全球具备加注能力的港口有198个,目前受航线集聚且LNG加注基础设施完善等因素影响,LNG加注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港、鹿特丹港和上海港等3个枢纽港。
长期来看,罗文斌认为,船舶燃料将向清洁绿色转型,绿色燃料比例逐渐增加。
罗文斌预计,船公司需综合考虑清洁燃料与传统燃料的比例以完成合规目标。其中,传统燃油船可能逐渐增加生物燃油比例,必要时采用碳捕集装置。LNG双燃料船在2031年后或需加入生物质天然气。
期待相关机构超前布局清洁船燃期货产品设计
在上衍航运服务论坛上,中国船舶燃料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发展部总经理田明表示,期待相关机构超前布局清洁船燃期货产品设计。
中国船舶燃料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发展部总经理 田明
据田明介绍,目前全球绿色船舶燃料供应快速发展,清洁船舶燃料供应量为1394万吨。主要船供油枢纽港绿色船舶燃料供应实现历史性突破,2024年新加坡的传统燃料和生物燃料总销量达到5492万吨,同比增长6%,创历史新高。
考虑到航运业绿色转型日程异常紧迫,且未来还需要推动清洁船舶燃料行业标准规范建设,他认为,相关机构及企业可超前布局船用甲醇加注供应全产业链建设,积极开展清洁船舶燃料自主供应方式创新,超前布局清洁船燃期货产品设计。
航运指数期货帮助物流企业应对运价波动
天津乾海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蔺宜坤表示,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航运指数期货能帮助物流企业应对运价波动,期待未来有更丰富的航运衍生品,帮助贸易商及物流企业应对市场风险。
天津乾海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 蔺宜坤
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及贸易政策变化影响,国际航运价格大幅波动,各航线价格甚至出现了相互影响的情况。以今年的国际航运市场为例,据蔺宜坤介绍,1—4月东南亚线运费平稳、仓位满载;而北美线受贸易争端影响,承运人收缩运力,运费持续下行;欧线因运力供大于求,运费下降。5月中美关税政策调整后,北美线运费开始上涨,运力预计6月将会回归,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欧线运费,其他航线也因北美线运费回升而出现变化。
在他看来,地缘冲突、中美贸易摩擦大概率持续,国际航运价格仍会大幅波动。鉴于此,蔺宜坤建议物流和贸易企业利用现有衍生工具提前布局,做好风险管理。“期待未来有更丰富的航运衍生品,帮助贸易商及物流企业应对市场风险。”他说。
责任编辑:孙亚宁 审核:崔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