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胶农权益、助力行业稳产,橡胶衍生品里做出大文章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沈宁2025-05-23 12:31

天然橡胶,是一种重要工业原材料,广泛应用于众多行业。近年来,由于橡胶价格持续低迷,中国橡胶产业面临诸多挑战,国产胶的稳产保供更是成为一大难题。

为了摸清行业痛点,券商中国记者近日深入国内橡胶主产区,走访多地胶农及代表企业。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稳固国内天然橡胶种植仍需多方合力,由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的天然橡胶“稳产行动”项目,已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而健全的橡胶衍生品市场,对于中国橡胶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广东农垦胜利农场特种胶园)

“雪中送炭”支持稳产

橡胶一词源自印第安语,意为“流泪的树”。与传统工业品不同,天然橡胶上游涉及农业种植,胶林养护和割胶工作依赖大量胶农。我国目前种植橡胶树面积约为1800万亩,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和广东,天然橡胶年产量在90万吨左右。对比700多万吨的年消费量,国内天然橡胶进口依存度超过80%。

为保障战略物资安全,天然橡胶产业得到各方高度重视,但种植环节经济效益不足、作业条件艰苦等客观问题依然长期存在,加之胶价低迷,胶农弃管弃割,甚至弃胶改种的情况时有发生。上期所天然橡胶“稳产行动”项目的实施,对广大胶农来说,可谓“雪中送炭”。

广东农垦茂名垦区现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43万亩,蓝建远是当地胜利农场的一名普通胶农。他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胶农作息日夜颠倒,为了防止胶水变质,割胶都是在午夜进行,每个人守着一片胶林,开割期每晚要割几百株橡胶树,工作异常辛苦。

“做完第一年我原本想着不做了,重新出去打工。但农场告诉我很快会有新的支农项目,这改变了我的想法。” 蓝建远说。他所提到的项目正是上期所的天然橡胶“稳产行动”,2021年起,上期所与广东农垦旗下广垦橡胶集团开展合作,四年来累计支持专项资金近2700万元,累计覆盖天然橡胶现货产量4万吨,累计兑付收益2771万元。

这些扶持资金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补助,显著提振了胶农的信心。以蓝建远为例,2024年他和妻子依靠割胶实现收入约14万元,“稳产行动”项目补助超过8000元,这笔补助在春节前一次性打进银行卡,成为置办年货的重要资金来源。

(“稳产行动”项目割胶户收益统计公示)

除了在广东,上期所天然橡胶“稳产行动”项目在海南、云南也都有合作落地,合作方分别为海胶集团和云胶集团。券商中国记者从海胶集团了解到,当地的项目面向更广泛人群,收益资金每两周与胶农结算一次。虽然胶农只是把它当作一笔“早餐钱”,但生产积极性还是因此有所提高。

“上期所项目对本地橡胶产业是非常重要的。2024年我们组织了约60场培训,就是为了让胶农知道有这个项目,从而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结果看,去年全岛橡胶产量较前年增加,如果没有台风产量还能更高。”海胶集团金橡公司董事长蔡笃坤说。

高兑付率背后:活用橡胶衍生品

自2019年以来,上期所天然橡胶“稳产行动”项目已连续开展六年,累计开展76个项目,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4亿元,累计挂钩天然橡胶现货产量逾20万吨,累计兑付收益1.3亿元,平均兑付率93%。

据介绍,该项目采用“场外期权+二次结算”模式。一方面,胶企运用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的场外期权,管理价格波动风险,相关权利金成本由上期所支持;另一方面,场外期权的交易和行权收益,通过“二次结算”发放给胶农。

从上期所天然橡胶“稳产行动”项目的实施结果看,高达93%的平均兑付率格外引人关注。尤其2024年,天然橡胶价格全年大涨,上期所天然橡胶“稳产行动”多个项目兑付率却超过100%,令人大为赞叹。以往用于期货支农的“保险+期货”项目,更多是防范价格下跌风险,在价格上涨时往往赔付率偏低,而上期所天然橡胶“稳产行动”项目显然突破了这一瓶颈。

究其原因,是充分发挥了期货机构的专业性和能动性,做到了对衍生品的灵活运用。参与项目的期货公司日常都会与胶企保持紧密联系,及时研判市场变化并给出专业意见。

华泰期货是广垦橡胶集团项目的期货公司参与方之一,据该公司总经理助理贾中萍介绍,去年国庆节前后,国外产区天气干扰叠加国内金融回暖带来价格波动,橡胶行情偏强、波动率增加。但由于四季度为供应旺季,后续供应压力仍然较大,因此他们选择了在波动率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使用牛市价差期权来达到获得波动率后期收敛的收益来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率同时能够获得足够的收益的效果。该方案有效把握波动率窗口期,在半个月左右内实现预期收益,最终达成159万元的风险对冲收益,赔付率135%。

业内专家认为,期货行业近年来持续聚焦“三农”、小微企业等领域,积极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以上期所天然橡胶“稳产行动”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项目起到了很好的标杆作用,期货服务实体经济在未来仍然大有可为。

“上海胶”扎根橡胶产业

本次调研,还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橡胶衍生品市场发展,对于橡胶产业的重要性。

广垦橡胶集团副总经理李新雷指出,期货工具在橡胶产业的渗透率日益提升,风险管理理念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从产业链上看,上游企业和贸易商基本已经100%使用期货工具。下游轮胎厂以往使用相对较少,但今年有了新的变化,一些轮胎厂在签订远期合约时,开始接受和参与期货保值。

天然橡胶期货于1993年在国内上市,运行时间已超三十年,是上期所历史最悠久的品种之一。自2006年起,天然橡胶期货市场规模大幅提升,全面超越世界同类品种,持续位于全球天然橡胶衍生品市场首位。2019年,天然橡胶期权和20号胶期货上市;2023年,合成橡胶期货及期权同步上市,标志着“上海胶”产品体系全面构建,推动完善橡胶产业链定价机制,助力我国由橡胶工业大国向橡胶强国迈进。

李新雷表示,广垦橡胶集团是从2014年开始参与天然橡胶期货和衍生品,相关制度也是从无到有,通过实践逐步完善。现在集团在考核方面都会期现结合,日常经营如果不做风险管理、不用期货,大家反而觉得不正常。20号胶期货上市后,集团旗下工厂有了交割资质,就更加积极参与企业套保,交割量逐年上升。

谈到“上海胶”定价能力的跃升,李新雷颇为感慨。“2007年我去泰国工作时,买橡胶原料主要参考东京市场价格。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上海橡胶期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20号胶期货,它是国际化品种,交易量大、定价更充分,境外的生产商、贸易商都能交易,橡胶产业链里都在参考中国价格交易。今年,我们公司的20号胶贸易已经100%使用上海价格进行定价。”他说。

排版:王璐璐‍‍‍‍‍‍‍‍‍

校对:王蔚‍‍‍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