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壹投资胡晓:寻找确定性与成长性的平衡,是新时代投资的核心命题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卓泳2025-05-20 18:34

5月19日,深交所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在深圳召开。晨壹投资业务合伙人胡晓就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投资挑战、机器人赛道的价值转化、并购市场的现状与机遇等核心话题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分享了她对当前这些热点话题的洞察与思考。

新环境下投资的核心命题:寻找确定性与成长性的平衡

在谈到当前市场环境的变化时,胡晓表示,“过去水涨船高、普涨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 她指出,如今无论是基金还是被投企业,都面临更高要求。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核心挑战在于“在大环境中找到有一定确定性且具成长性的行业,并筛选出优质公司”。这一命题在市场退潮后愈发凸显,“潮水退去后,标的本身的优质性和行业发展前景成为投资的核心考量,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但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

胡晓强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构建生态,“从政府、监管到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各方需形成合力。”她特别提到政策对激发非国有资本活力的重要性,“近期新政策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更灵活的市场化参与路径,这能调动投资积极性,让企业获得长期资金,以更稳健的心态布局长远发展。”她进一步指出,新质生产力项目大多需要长线投入,“99.9%的项目无法在一两年内实现退出或盈利,因此政策导向与耐心资本的配合至关重要。”

机器人赛道:技术迭代与商业模式的双重突破

针对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价值,胡晓将其置于人工智能的大框架下分析,“机器人可视为‘具身智能’,兼具软件的智能属性与硬件的物理属性。”她认为,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优势显著,“作为制造业大国,供应链优势不仅体现在成本上,更关键的是加速了技术迭代速度。”她举例称,美国高校使用本土机器人若出现故障,维修周期可能长达半年,而国产机器人以周为单位完成迭代和问题处理,“这种效率差异对研发至关重要。”

谈及技术突破如何转化为投资价值,胡晓提出两大关键点:一是商业模式的探索,“技术必须在应用场景中产生价值,消费者(包括企业和个人)买单的逻辑无非是‘有用’或‘有趣’,目前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但相比两年前,从业者和投资者已更注重商业场景落地,成果涌现速度加快。”二是“加AI”的投资逻辑,她解释道,“AI原生产品可能需要更长培育周期,现阶段更应关注‘加AI’——即分析哪些行业通过AI赋能能产生最大价值,回归商业模式本质,判断AI对其经济价值的提升空间。”

并购市场:转型期的挑战与未来潜力

作为以并购业务见长的投资机构,晨壹投资对并购与新质生产力的结合有深刻洞察。胡晓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生态化推进,“单靠政策、资本或企业某一方力量难以奏效,市场化投资机构的参与至关重要。”但她也坦言,市场化机构面临天然矛盾,“资本追求投资回报,而新质生产力项目大多周期长,如何将短期回报诉求与长期投资逻辑结合,是各方需共同破解的课题。”

虽然政策正大力推动企业并购重组,但目前真正落地的案例仍然较少。对此,胡晓分析了两大原因:一是经济周期的转型,“中国从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增长,过去主流的成长性投资需向并购等多元策略调整,这是行业的学习与适应过程。”二是并购投资的复杂性,“相比少数股权投资的‘交朋友’,并购更像是‘成家’,涉及更多维度的挑战,各方需时间探索解决方案。”她同时强调,尽管当前案例不多,但监管、投资机构和企业的学习速度很快,未来并购市场有望扩容。

在谈到对赌协议等实操问题时,胡晓表示,“对赌机制的过度应用曾引发争议,如今在经济增速放缓和IPO市场调整的背景下,对于自身素质过硬但暂时无法退出的企业,我们看到很多投资机构试图和被投企业协商寻找更好的路径。”她透露,晨壹投资等并购基金正关注退出期项目与新投资周期的匹配机会,“不同基金的周期差异创造了交易空间,通过合理估值与结构设计,一级市场的退出和投资具有结合点。”

责编:岳亚楠

校对:廖胜超

图片

责任编辑: 杨国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