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消费掀热潮 发展仍需解“三忧”
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陈涵旸2025-05-19 09:22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多地博物馆推出“文物盲盒”“文创体验空间”等新玩法,让古老文物焕发新活力,吸引不少游客前往参观。文博文创热潮涌动,影视、潮玩、城市历史等各类文化IP也在创新表达下持续升温,带动文化消费新场景不断拓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业内专家指出,尽管文创产业蓬勃发展,但品牌建设薄弱、同质化现象突出、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仍是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

文创IP“破圈”释放消费活力

5月18日,甘肃博物馆艺术生活馆沉浸式主题空间“绿马和朋友们”正式运营。该空间以甘肃省博物馆网红IP“绿马”为核心,融合“绒化博物馆”“甘肃(不)土特产”等创意IP,将千年文物形象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打造六大主题区域,开业首日便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以镇馆之宝铜奔马打造的‘绿马’IP已成为核心品牌,团队不仅开发了各种主题文创产品,还围绕IP探索了多种新业态,沉浸式主题空间正是创新尝试之一。”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团队创意总监吴小宇表示。

同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举办了“青少年壁画VR体验课堂”等多场活动,琳琅满目的文物文创展区成为参观者的必打卡点。可旋转的宝相花冰箱贴、卡通版伏羲女娲U型枕、守护新疆历史人物毛毡笔等文创产品均成为热销品。

“近年来,伴随传统文化热度提升,人们对文物和历史的关注度显著提高。博物馆希望通过文创IP,让遗址和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被更多人看到,并激发其旅游消费热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文创部主任关懿表示,今年参观旺季从往年七月提前至五月,文创销售额则从2022年的两百余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近两千万元,增长态势明显。

放眼全国,国家文物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4.3万个、教育活动51.1万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事实上,文化热不仅激发了文博热,多地更是在游戏、影视、潮玩等文化IP的赋能下显著“出圈”,带动消费新增长。

《黑神话:悟空》带动山西文旅火爆、《哪吒之魔童闹海》让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成为热门打卡地、由茅盾文学奖作品《繁花》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则点燃了上海文旅热度……记者走访发现,在这些“网红”打卡地,不少游客专程为购买文创产品、打卡剧内场景而来,文创IP正在成为打开文化消费新空间的强劲动能。

文创IP何以“破圈”?究其原因,文创不仅是文化内核的创意表达,更是精神文化需求的共鸣载体。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显著变化,亟需满足其文化消费需求的创新产品。近年来,多地通过对本地优势文化资源的挖掘再创造,打造出与其相耦合的优质文创IP,并形成了‘破圈’现象,拉动消费效应显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王金伟说。

新场景催生产业新机遇

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长安大牌档·陕历博文化餐厅”、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研学基地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IP数字藏品交易等新模式不断涌现……以文创IP为核心,各地通过与影视、餐饮、科技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正不断打造出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新型消费场景,催生出众多新机遇。

业内专家指出,以文创IP为核心的跨界融合不仅催生消费新场景,也延长了产业链条,带来投资新机遇。科技企业、文化机构、商业资本等多方力量正加速涌入文创产业,科技创新、IP全产业链开发等是投资重点。

日前,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发布《文化产业投融资研究报告》指出,2024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在主要资本市场融资项目数为208次,融资金额为302.3亿元,融资金额同比增长9.3%。

产业发展主体也十分活跃。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6.2%,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48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3个百分点。

政策层面也持续发力,引导和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多地政府纷纷出台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场地补贴等措施,为文创企业成长“保驾护航”。

目前,文创产业相关企业在政策引领下加速布局,形成区域集聚、多元业态、链条延伸的新格局,特别是多地正大力建设文创产业园区,如深圳前海文创产业集聚区、成都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等,吸引动漫、影视、广告、数字内容等头部企业入驻,孵化知名IP和品牌。

“文创产业是高附加价值的产业,而专业产业园区,能为其提供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企业聚集,最终实现产业企业互信互帮互助,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迭代创新,并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沃土。”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高级运营经理庞文强表示。

产业发展仍需解“三忧”

尽管文创产业前景广阔,其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业内专家指出,行业仍存在品牌建设薄弱、同质化现象突出、专业人才短缺等三大问题。

文创产品是文化创意产业高附加值的部分,也是文化IP运营的重要组成。王金伟指出,目前,随着文创产品成为各地景区和文博场馆的“标配”,品牌建设问题也不容忽视。

“以博物馆为例,自‘绿马’玩偶走红后,不少地区也纷纷开始制作类似毛绒文创产品。冰箱贴作为热门品类,同质化现象突出,导致行业内竞争激烈,脱颖而出的往往是少数。”吴小宇建议,在竞争环境下,应抓住自身文化特色,持续更新换代,打造个性化产品。

此外,许多文创企业缺乏系统的品牌战略和长期培育意识。王金伟表示,要特别注重产业发展环境的完善,引导企业建设长期发展战略,同时建立文创产业激励体制机制,有效鼓励社会各方重视IP创新研发,才能进一步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文创产业对创意设计、数字技术、管理运营等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但目前高端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从业内来看,市场供需存在错配问题,消费者对文创产品要求较高,而高质量的产品背后是人才团队的力量。”吴小宇说,应进一步优化人才供给体系,强化复合型能力,支持高校、职业院校与文创企业、科技公司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孵化平台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