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商业航天已成为科技与资本竞逐的新高地。目前,多地正通过政策和产业基金等方式吸引、扶持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多位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商业航天技术突破已进入关键时期,行业仍然需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耐心资本支持。
技术发展进入关键阶段
眼下,商业航天已经进入技术验证和商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商业卫星领域,我国首批商业卫星星座已进入组网阶段。国海证券研报表示,基于国际电信联盟(ITU)对申报卫星发射时效的要求与我国星座规划,预计2024年至2030年将成为中国低轨卫星发射的密集窗口期。
在卫星制造方面,卫星制造从传统航天生产的全程人工参与转向模块化设计、自动化测试和批量化总装生产,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商业航天火箭发射各环节的验证也正变得更加频繁。目前,深蓝航天、东方空间、蓝箭航天等众多商业火箭相关企业纷纷公布发射和测试计划,致力于在近一两年实现“可回收+入轨”的目标。
深蓝航天CEO霍亮表示,公司计划于今年进行“星云一号”运载火箭第二次垂直起降回收验证,在商业卫星搭载、卫星发射商业化等领域发力,尽快实现“星云系列”可回收火箭的规模化、常态化发射。
元航资本合伙人王新河表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商业航天正处于从继承到创新的重大转折期。商业航天创业企业中,一批具有创新属性的装备和应用不断涌现,成为商业航天迈向更高水平的重要标志。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产值由2020年的1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2.9%;这一数据预计在2025年达到2.8万亿元。
赛道融资火热
《2025中国商业航天创新生态报告》显示,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迅速升温,融资事件达138起,披露融资金额202.39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卫星应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成为最热门的融资领域。
据睿兽分析统计,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商业航天中卫星应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领域分别完成融资事件50起、32起和29起;卫星运营和火箭制造融资金额较高,分别为87亿元和67.1亿元。
4月24日,寰宇航天宣布完成新一轮超亿元战略融资,由梁溪科创产业母基金领投,华福成长投资跟投。寰宇航天拥有航天综合动力试验平台和火箭贮箱、燃料舱段等部件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是商业航天火箭运力提升和批量化生产中的重要产业链企业。
寰宇航天表示,依托本轮融资,公司将重点推进深化火箭核心组部件产线研发和升级、扩大高端制造产能、加速航天动力试验平台商业化应用,拓展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合作,进一步夯实产品交付能力和团队运营的核心能力。
4月18日,光年探索宣布完成了Pre-A轮数千万元战略融资,融资由金雨茂物和元航资本联合领投,顺融资本追加投资,华仓资本、泓润资本等跟投。公司表示,资金将主要用于新型火箭结构产品研发、自有产能建设和团队建设。
3月,深蓝航天完成了总规模近5亿元的融资,由泰山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旗下泰安远望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领投。深蓝航天表示,资金将重点投向“星云”系列可回收液体火箭的研发攻坚与商业化落地,配合泰安航天产业集群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巩固深蓝航天在回收复用商业运载火箭领域的技术护城河。
利好政策不断
多位行业人士提到,商业航天行业具有典型的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特点,虽然当前发展已经提速,但仍有赖于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耐心资本的投入支持。
星际荣耀副总经理谢红军表示,希望社会资本特别是地方政府背景的基金加大对企业的投资;建议组建国家级产业大基金,引导中长期的战略性资本注入商业航天行业,鼓励商业航天公司在北交所、科创板上市。
在商业航天企业投资名单中,不难发现国资和地方政府投资基金的身影。各地也积极出台政策、设立产业基金,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
2月28日,武汉产业发展基金发布《武汉产业发展基金2025年拟参股基金申报指南及管理机构遴选办法》,提出围绕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软件与信息技术、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五大新兴产业领域和六大未来方向开展投资布局。
3月3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与南京市共同出资设立规模50亿元的江苏南京先进制造产业专项母基金,将商业航天作为投资方向。
北京是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最大聚集地之一。2024年1月印发的《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提出,到2028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在全国率先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形成低成本高可靠星箭产品研制能力和大规模星座建设运营能力。引进和培育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和1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数量超过20家。
目前,北京“南箭北星”产业空间格局不断深化,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航天领域的12家独角兽企业中,星际荣耀、蓝箭航天、微纳星空、星河动力、银河航天五家落户北京,展现了城市的创新活力。
上海各区根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对商业航天发展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规划。据悉,闵行区聚焦打造商业火箭特色产业园,松江区着力打造商业卫星及终端特色产业园,临港新片区则重点打造商业卫星智能制造集聚区,发挥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色,助力更多商业航天企业“逐梦苍穹”。
4月,海南省科学技术厅、海南省财政厅印发《海南省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的通知,提到在南繁、深海和航天等领域试点开放创新券全国通兑,通过与其他省、市科技主管部门签署创新券合作协议,促成和建立服务机构互认机制,服务企业通过创新券平台使用创新券异地购买科技创新服务,推动优质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有序跨区域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