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和 谢晟
票据文化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早期支付凭证到现代金融工具的演变过程,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扩张社会信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悠久的历史沉淀了深厚的票据文化,但由于对票据文化认识不够,挖掘不够,宣教不够,没有积累成应有的社会声誉,近乎淹没于时代浪潮之下。如何提升票据行业吸引力,增强社会影响力,巩固票据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值得深思。
一、票据文化及其意义
1.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文化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社会交往,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文化指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互伐,促使了集权制度的萌芽,同时也造就了当时“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期。汉立秦灭,中国再次被“大一统”,文化思想不再推崇“百家争鸣”,而是推崇一种“平天下”的平衡思想,以便更好地服务统治者的管理,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规范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到了魏晋时期,玄学成为中国哲学发展历史中的过渡阶段,儒道两家难以解释的部分由玄学补充,后来逐渐发展为佛教,关注人们精神世界的构建。佛教文化资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传统,为宋明理学做好铺垫。
总结起来,中华文化中渗透着大国文化,在此背景之下,票据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2.票据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在大中华的文化背景下,票据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了自己的文化。票据的产生就是为了让商业贸融更加便利。早期的票据是一种支取实物货币的凭证,由于实物货币(黄金、白银)携带不方便,才由此产生了票据;到了近代,票据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于一个道德社会容易出现变卦的情况,让买卖双方互不信任,票据成为增加信用的一种手段,但是验明票据的真伪、需要交易实物票据等因素让票据发展陷入困境;为解决发展瓶颈,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票据市场出现了电子票据、区块链票据等创新产品,不仅从源头上杜绝了假票、伪票,也让票据交易安全、便捷,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们认为票据文化,是指人类有史以来票据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票据物质的财富和票据精神的财富,不仅具体体现在契约、飞钱、纸票、电票、区块链票据等各种票据载体,还体现在各种票据知识、票据制度、票据经营管理与模式等,市场上形成的票据信用、票据服务经济社会的文明行为,都体现了票据文化。
中国的票据文化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法律规范性。票据行为如出票、背书、承兑、保证等,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我国票据的上位法《票据法》确保了票据的流通和使用有法可依,体现了法律层面的规范性,正好弥补我国契约社会不够完善的短板。二是信用属性。票据本身是信用工具,到期兑付基于承兑人的付款信用,凸显票据的信用属性。三是流通性。票据可以通过背书、贴现、转贴现等方式进行流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票据文化的形成,不仅对提升支付结算效率、推动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而且通过业务模式的创新、科技赋能,对信用的氛围塑造意义重大,市场规模、市场影响力都逐渐扩大。
二、票据文化历史及其作用
1.票据物质发展历史
早期阶段,票据主要作为一种简单的支付和信用工具,主要是方便商人之间异地交易、避免携带大量现金的风险,代表的是有限的特定交易中的货币价值。据《新唐书》记载,唐宗宪时期,全国各地的商人到京后,往往将货款存放在各个地区的驻京办事处,这些驻京办事处收钱后,便出具一个凭证给存钱的商人,称为碟券,一分为二,一半给存钱的商人拿着,另一半发给外地的相关机构,商人便可以轻装上路,到了取款地点,合券便可取钱,这就是最早的汇票——飞钱。随着时代的发展,宋朝的交子、便钱,明朝的票号,金钱票券,形成了早期的汇票的雏形,在商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发展,票据的种类不断丰富,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支票、本票等,功能也日益多样化,除支付外还具有结算、融资等功能。票据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商业活动中重要的资金流转载体,能调动和配置大量的社会资金。票据的信用传导功能,也让近代中国的“三角债”问题得以解决,充当了信用的媒介。
现代阶段: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票据已深度融入金融体系,2016年自票交所成立以来,票据实现了“纸电”融合的跨越式发展。票据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等多种金融业务,与债券、股票等其他金融工具共同构成了庞大的金融市场体系,能迅速聚集和分配巨额资金,对经济的影响力极大。
2.票据精神财富发展历史
早期阶段:票据在早期更多是一种实用工具,其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对商业秩序的维护,代表了人们对契约精神的初步认知,即通过票据这一书面凭证来约定和保障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
发展阶段:随着商业活动的频繁和经济的发展,票据所蕴含的信用意识逐渐强化,成为商业信用的重要象征。人们意识到票据的背后是交易双方的信任和承诺,信用良好的企业或个人所签发的票据更易被市场接受,这也促使社会更加重视信用体系的建设。
现代阶段:在现代社会,票据文化所承载的精神财富进一步升华,不仅包含契约精神、信用意识,还体现了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等现代金融理念。票据的规范使用和流通,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法治精神和金融文明程度,成为现代金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票据文化的作用
票据文化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如下:
经济层面:促进交易流通,扩展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
票据文化强调票据的流通性等特性,使得票据能快速在市场上流转。如商业汇票可通过背书转让,实现债权债务的快速转移,加速资金和物资的周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基于票据文化中的信用理念,企业可以用商业票据进行贴现等融资活动。企业将未到期票据卖给银行获取资金,解决短期资金需求,拓宽了融资途径,促进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票据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在票据文化的影响下,资金会流向信用好、效益高的企业和项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社会层面:规范市场秩序,培育信用体系
票据文化所包含的法律规范和行业规则,为市场交易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票据的要式性、无因性等特点,使交易各方权利义务清晰,减少纠纷,维护市场秩序。票据的使用以信用为基础,票据文化倡导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在票据流转中,市场主体注重维护自身信用,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升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
文化层面:传承商业精神,丰富金融文化
票据文化承载着历史上的商业智慧和传统,如古代中国的票号文化体现了晋商的诚信、进取精神,这些精神通过票据文化传承下来,激励着现代商业发展。
票据文化是金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规则、理念和实践,为金融文化增添了丰富内涵,推动金融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高公众的金融素养。
三、票据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不同历史时期,“票据”的概念、形态、功能有所差异,但都是时代信用产物,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特征与人文历史。纸质票据脱胎于“飞钱”、“交子”,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进入新时代后,票据市场日新月异,体量规模几至上百万亿,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的历史虽然沉淀了深厚的票据文化,但由于边界不清,挖掘不够,宣教不足,没有积累成应有的社会声誉,近乎淹没于时代浪潮之下。
1.票据文化认识有待提高
文化源自社会生活,是人类活动的锤炼升华。虽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体行为,但抽象的文化象征,如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通常又过于宽泛,界限模糊,导致人们忽略了它的存在,票据更是如此。尽管票据市场及其前身由来已久,且产生过重大历史影响,对“信用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以至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活动规范都起到了塑造作用,但基于同样的原因,人们对票据文化的认识非常模糊,甚至随着票号的退出失去了传承,逐渐被社会遗忘。
2.票据历史挖掘待深化
票据及其前身形态贯穿商品经济发展历程,与近代银行业兴起密切相关,非其他金融市场产品可比。在票据形态发展史上,以日昇昌为代表的票号,兴起于鸦片战争前后,历经清末乱世,与国家兴亡血脉相连。不仅是当时的金融中心,也参与了清末内乱融资、战争赔款汇兑、大清银行筹建、票号向银行业转型等重大历史事件,是时代的见证,票据人的骄傲。深挖其背后历史文化,有利于增强票据人从业自信心与自豪感,推动社会认同,减少票据市场变革阻力,实现长久发展。
3.票据舆论引导水平待提升
二战之后,金融业日新月异,传统的票据痕迹逐渐被债券、股市等市场化浪潮淹没,失去了声音。充分挖掘票据历史,做好文化阐释和弘扬,推动票据历史文化走出巷子,推陈出新,才能历久弥香。目前,有关票据文化及其载体符号,散落于历史档案、人文古迹之中,未出现系统的理论研究或专项实物成果。现有票据研究以业务发展、市场变化等实务需求为主,几乎不涉及票据文化,部分可能涉及文化追溯的介绍局限于历史事实的重复叙事,没有充分挖掘各历史阶段票据业态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历史地位与市场可能更感兴趣的现实意义。
四、如何发展票据文化
受金融风险蔓延影响,近年来,以“延期支付”为主要特征的票据多受非议,甚至产生了取消票据的极端声音。究其缘由,多在于市场对票据产品了解不够,认识不深。除需自我净化,争取以标准化的产品形式融入金融市场之外,弘扬票据文化,将票据市场以崭新、积极的面目呈现出来,文而化之,重新树立公众信心,票据行业才能长盛不衰。
1.明确票据文化定位
票据文化溯源,或其他交流,应具有清晰的导向与目标。其一,以引导票圈风气为导向。通过挖掘历史,树立具有仪式感与荣誉感的典型,复兴“诚信为本,汇兑天下”的匠人精神。引导广大票友厚植家国情怀,涵养淳朴的业务风气。其二,以服务票据市场发展为目标。票据文化研究或交流活动不能局限于纯粹的学术探究,而是通过文化活动,带动票据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与人才培养,推动票据市场发展,实现文化与产业的融合成长。
2.做好票据文化溯源
可以清末票号为切入点,挖掘背后纸质票据兴衰历史,探索银票流转粘单防伪技术对电票防伪的启示,总结票号向近代银行转型失败的经验启示。相关研究应避免纯学术思维,不拘泥于形式,避免虚无主义、无用主义,应坚持实用导向,注重从历史发展中总结规律,挖掘票据历史贡献,在保证趣味性、可读性的基础上,增强行业吸引力,启迪发展新思考,寻找发展新活力。
3.丰富票据文化内涵
票据文化的研究与弘扬也需避免局限于狭隘的票号或纸票时代,而应以商品经济“债权或者债务”为本源,向纵向、横向立体拓展,丰富票据的文化内涵与外延。以“人物、遗迹”为中心,讲好纸票前故事,夯实历史文化根基。重点关注改革开放后票据市场对信贷融资的重要影响,支持中小微企业,信用扩张的作用及货币政策潜力,同时向国外票据市场延伸。在此基础上,向泛债权品种拓展,如信用证、债务凭证等类票据产品以及CP、SCP等标准化债券产品。引导树立“债权产品源自票据”的正确历史观,巩固市场地位。
4.组织票据交流合作
电票普及后,票据流转转移至线上。电子化是把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减少了市场关注,削弱了群体声音。增加适当的线下活动,可以增进票据人感情,提高票圈凝聚力。活动应突破传统的讲话式样板,聚焦“交易员与交易”本身,以推动业务创新发展为主要交流目标。可以仿效股市或者债券,举办交易员大会,联合券商进行商票路演,组织票圈新财富等。有条件的大型机构,也可联合文旅机构,举办票据文物或文化专题展览,发挥引领作用。
5.繁荣票据文化产品创作
票据历史痕迹具有丰富内涵,沉淀深厚,但文化创作囿于学术征文,枯燥乏味,脱离群众。票据监管机构可牵头组织、出台相关政策,着力扶持优秀票据文艺产品创作,通过短视频、公众号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立体形式,阐述老故事,汲取新营养,促使票据走出巷子,走向大众。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小红书、抖音、视频号等影音途径,推广票据产品,普及票据知识。
校对: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