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市场的故事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孙勇2024-05-27 06:54

孙勇.png

孙勇(证券时报记者)

这个周末,我在家里大扫除,决定扔掉一些藏而未用或藏而无用的物品,发现两大箱邮册(共有30多本,其中收纳的邮票有几千张),这才想起,9年前,堂弟因故搬家,租住的新房子面积较小,便将他的两大箱邮票藏品暂时寄存在我家,这一“暂时”,就是9年,堂弟和我差点忘了这回事。

1974年出生的堂弟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变成“集邮迷”的,那时他还是乡镇的学童。上世纪90年代末,堂弟来到深圳工作、定居。闲暇时,他经常去邮票市场上“淘票”,30年下来,积少成多,共收藏了几千张。不曾想,这样一位资深的集邮迷,随着时过境迁,也失去了对集邮的兴趣。

接到我“完璧归赵”的电话通知,堂弟懒洋洋地驱车来到我家,搬走了那两箱邮册。我让他打开箱子验验货,顺便欣赏一下暌违多年的邮票们,他回答说:“没兴趣!”看来,这两箱邮册日后的命运堪忧,不排除有走向废品收购站的可能。

发生在堂弟身上的这个故事,是中国集邮市场由盛而衰的一个缩影。

如今,国人一说起投资,通常会想到股票、债券、基金、房产、黄金、字画、名酒等投资标的,不会想到邮票。实际上,在新中国,邮票作为投资品的资历,要比股票、债券、基金、房产更老。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邮票市场(简称“邮市”)就开始形成并具有了投资属性,那时,收藏、买卖邮票的人,大多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思想也比较时尚。大多数人只把邮票当做寄递邮件时贴用的邮资凭证对待,并不留意邮票的长期投资功能,而是关注它的一次性使用功能。邮票的投资属性,不像股票、债券、基金、房产、黄金、字画、名酒那样广为人知。

在新中国邮市的历史上,1985年、1991年和1997年这三个年份曾迎来了三次牛市。这三个牛市中,走俏的邮票价格上涨十倍、百倍、千倍的并非个别;极少数珍稀邮票,一套甚至能拍卖出100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某叔某哥靠炒作邮票赚得盆满钵满的发财故事,也曾经在众多集邮迷中广为传播。鼎盛时期,中国的集邮迷总人数一度达到1700万。

然而,20世纪之后,中国的邮市就逐渐降温,呈现江河日下之势。个中原因,见仁见智。简单看,可归因于集邮群体日益老龄化,年轻人对集邮不感兴趣,作为集邮市场最重要主体的集邮迷后继乏人。往深里分析,和邮票本身的缺陷有极大关系。

早些年,邮票同时具备邮寄凭证、美术欣赏、纪念、知识传播、投资等功能,随着信息时代来临,人们不再贴着邮票寄信件或包裹,邮票的邮寄凭证功能被淘汰,剩下美术欣赏、纪念、知识传播、投资等功能。但是,邮票剩下的这些功能不具有核心竞争力,可替代性强。

就投资而言,随着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和公众理财意识的觉醒,股票、债券、基金、房产、字画等投资标的更容易被公众接受,而且,相对于邮票而言,股票、债券、基金、房产、字画内含的价值更靠谱,更有依托。在今天,邮票制作成本很低,容易被大批量复制,动辄印刷几百万张甚至几千万张,这使得绝大部分邮票只能被定义为流水线上的美术工艺品,而很难被视为艺术品。当然,历史上那些无意中错版且销毁不及继而不慎流出的邮票,那些有特殊意义且印制不多的邮票,那些发行年代久远、有一张或几张幸运穿越漫长岁月的风烟流传至今的邮票,因为“物以稀为贵”,依然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但这些邮票的数量与品种极少,价格早就被炒上天了,其交易成为富豪与顶级收藏家的金钱游戏,普通投资者无缘参与。

在今天,如果发行方故意将邮票印得很少,比如只印几十张,或者故意印制错版邮票,这样的邮票进入流通领域后,是不是就具备较高收藏价值呢?理论上讲,的确有可能炒出高价格。但是,这种操作太刻意,容易引发权力寻租,让邮票优先进入有关系、有权力的人的手中,破坏了邮票从发行走向流通的过程中本应具备的公平性,造就腐败的温床。这样一来,会引发公众的反感,邮票在投资循环中击鼓传花的游戏就玩不起来,即便炒出高价,也很难找到最后的真实接盘方。

近些年来,很多专家、学者以及投资人,都呼吁挽救日益衰落的邮市,并为之出谋划策,但是邮市依旧没有起色,总趋势是跌跌不休。我估计,这一趋势难以扭转,假以时日,大众性的邮市可能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只剩下那些少量的珍稀邮票在拍卖行中闪光。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