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观察:创业公司和投资人都在为融资发愁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创业资本汇 李明珠2024-05-22 12:14

就在大模型公司月之暗面(Moonshot)新一轮融资估值报价已达30亿美元的消息被广泛传播的同时,一级市场上更普遍的现象却是:大批没有赶上AI这波浪潮的初创公司都在为融资问题发愁。

“我们是做激光设备上游的技术公司,前年年底开始启动Pre-A轮融资,公司落在了光明区,本来去年年中已经和深圳的一家国资背景的机构谈好,由他们领投,几家有产业背景的CVC和在深圳拿了天使基金的钱对返投有要求的头部机构跟投,最后因为整个市场环境不太好,加上国资的领导变动以及机构内部推动流程趋严,投资人都不投了,最终说好的3000万元融资没法落地。”位于深圳光明区的一家科技初创公司的老板和记者聊起整个融资的过程颇为感慨:“幸好我们不是烧钱模式,当前的订单也够我们维系自己的生存,但想做大规模的国产替代太难了。”

今年开始,越来越多初创企业感觉到了市场的寒意逼人。投资数量下降、投资金额缩小、从立项到投决的投资时间周期无限拉长,对于处于融资期的初创企业而言是不得不面对的现状。数据是最直观的反映,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1496起投资案例,同比下降了36.7%,剔除偶发极值案例后,投资金额同比下降了22.2%。

从资金方来看,这和一级市场的投资人都不出手成为常态高度相关。曾几何时,机构之间“抢项目、抬估值”的景象日常上演,一碗小面、一个雪糕都能动辄吸引大批机构使出浑身解数拿着钱争份额,而美元基金的投资人甚至比项目方都更加发愁。

“我们的基金已经有1年多没投项目了,身边的很多同事要么被裁要么辞职不干了,有的去创业了,有的去读书了,也有去被投的企业方,还有跟着企业一起出海到东南亚和中东的。”某中型美元基金的投资总监说道。他告诉记者,“我也发愁,被投的项目无法进行下一轮融资,企业最近两年融资时候会有一定的倾向性:人民币基金大于美元基金,国资大于民营,产业资本大于普通机构,他所在的机构没有啥优势,看中的项目也无法下手,因为根本就不投了,也在考虑转型换赛道的事情。”

而对于很多人民币基金来说,则选择“与其投新项目亏钱,不如扶持老项目成长”的策略。近日一个行业的分享会上,一个做了20多年投资的创投老兵很直接地表示,“我们今年花更多的时间在忙活的事情,还是存量资产的管理和处置的问题。必须承认当下的环境确实变了,因为钱不一样了,资本市场不一样了,赛道不一样了,相应的机构要寻找好自己的定位,才能穿越周期。”

一家在深圳有丰富投资经验的本土人民币基金的创始人也直言,去年募来的钱,已经做好了一半都不准备投出去的打算,剩下的就只投两类,一个是真正有核心技术如AI带来的行业场景落地应用,第二个就是从目前的近百家被投企业里面,持续加注发展好、有成长性的项目,尽可能为其做好投后赋能。

一时间难以拿到融资资金的初创企业也开始在思考。在智慧物流赛道摸索了两三年的深圳某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和记者交流并表达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观点:虽然早期作为高校孵化的项目,拿到了香港一些产业背景投资方的天使轮融资,但是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他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尽早实现自我造血,不是靠资本来驱动而是自身的商业模式跑通了,就不担心有没有投资人给钱,出海也是他所在公司今年的战略大方向。“当你自身能做起来,产品获得市场认可,有客户为了提高效率愿意付费,不是靠烧钱去磨产品做业务,融资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不会成为一个困扰项了。”他说。

情况什么时候会变好?至少3—5年是大部分人的期待,尽力熬过这个周期可能会迎来曙光。

校对:李凌锋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