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和现实终归有别 AI“复活”明星不能流量至上
来源:金融投资报作者:薛蕾2024-03-22 09:09

最近,网络上掀起一阵数字“复活”风,利用AI技术“复活”已逝去的明星。这种AI技术借力高科技手段,使得已故明星的形象和声音得以在数字世界中“复活”,满足了一部分粉丝对于偶像的怀念和情感寄托。被“复活”的明星包括乔任梁、李玟、高以翔等,但无一例外,都遭到了家属的强烈反对。

AI“复活”技术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动,也是一项涉及逝者尊严和家属情感的敏感行为。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流浪地球》里的图恒宇可以利用量子计算机“复活”女儿丫丫,现实中的包小柏通过AI技术“复活”已逝去的女儿都不会被骂,为什么这次不行?

因为提供“复活”服务的人不对,“复活”的目的也不单纯。

这种需求是否应当被满足,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可以被满足,是一个涉及伦理、法律和社会价值的复杂问题。商业模式的创新应当建立在尊重逝者和家属意愿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到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

当AI用于“复活”亲人时,这是一个私人行为,涉及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多被视为一种私人的、情感驱动的行为,而AI“复活”偶像则是一种公众行为,涉及的是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行为动机与感情性质截然不同。

为什么业内不支持数字复活技术大规模发展?在笔者看来,在没有家属同意的情况下,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AI“复活”行为,都应当被视为不道德的商业行为。

AI“复活”技术的兴起,是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产物。这一服务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市场逻辑,更应当建立在尊重逝者、保护家属情感和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在没有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应该更加审慎地对待这项技术,确保其应用不会侵犯个人权利,不会损害社会伦理,也不会破坏我们对于生命和记忆的基本尊重。

我们必须认识到,AI“复活”并非真正的复活。技术可以模仿一个人的语音、行为习惯甚至面部表情,但它无法复制一个人的思想、记忆和情感,它只是一种虚拟的慰藉,无法真正填补失去所爱之人留下的情感空缺。

长期依赖这种虚拟的存在,可能会导致人们无法正确面对和处理失去亲人的悲痛,从而陷入更深的情感困境。虚拟和现实终归有别,不能老让AI去虚拟过去,而要让AI照进未来。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