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加强新能源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让“车网互动”的概念再次走入公众视野。
“车网互动”指的是构建新能源汽车与供电网络的信息流、能量流的双向互动体系。其中,信息流代表了通过智能化的途径,实现有序充电,减少电网负荷。而能量流则指的是让新能源汽车成为电化学储能体系的组成部分,与园区、楼宇建筑、家庭住宅等实现双向充放电。
可以预见,在充分与电网融合后,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不仅是用电端,更是储能端和某种意义上的发电端。
按照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任务目标,到2025年,车网互动的试点城市要实现新能源汽车储能功能的初步验证;到2030年,车网互动要实现规模化应用。
车网互动给市场和行业带来的想象空间有多大?从技术层面,要推动车网互动,势必要实现电池关键技术的攻关。双向充放电,意味着电池的循环寿命要有所提升,安全性也要更有保障,而这也给电池企业及整车企业带来了新的技术挑战。此外,车网互动不是单兵作战,仅靠车端、电池端的技术提升远远不够,光伏企业、电网公司也需要从各自的角度进行技术升级,实现全链条的智能协同和安全防控。
对于行业而言,推动车网互动,有利于进一步延伸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边界,让车企、电池厂与光伏企业、电网公司、储能公司等各行各业的相关方形成有效联动,共同推动能源转型和变革。
对于公众而言,通过调整峰谷分时电价,可以让新能源汽车更好地助力电网削峰填谷。技术逐步成熟后,新能源汽车还可以实现对车辆、对家庭备用电源、对楼宇,以及对局域电网的反向输电。这种双向充放电模式被规模化推广后,可以让更多的用户享受到车网互动带来的便捷和红利,无论是运营商,还是车主,均能获得充放电价差带来的收益。当然,要推动更多的用户接纳车网互动,还需要顶层设计方面的系统规划和引导。
回归到理性视角,从目前来看,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汽车仍然存在一定的里程焦虑。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可循环寿命均有提升空间。这意味着,在现行的技术条件下推动车网互动还有很大挑战。
此外,车网互动毕竟是联动工程,需要多方配合,这也意味着要将其规模化发展并实现商业化落地,还有一段路程需要走。
可喜的现象是:目前安徽合肥、广东广州、浙江杭州等地,已相继尝试渐进式推广车网互动,并建设光储充放一体化智能超充站,让新能源汽车变为大型可移动“充电宝”构想,正在从实验室迈向现实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