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银行多项违规被罚550万 银行处置风险不能靠“耍手段”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24-01-05 08:08

每经评论员 张宏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次性挂出26张罚单。其中,大连银行因“虚假整改,购买银行虚假理财并以复杂交易结构实现不良资产二次虚假出表”等三项违法违规事实,被罚款550万元。

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增大,期间也有不少银行被监管处罚。纵览银行机构在不良处置领域的罚单,笔者认为,其掩盖资产质量真实属性的手段大致分为三类:第一,利用通道回购实现不良贷款虚假出表;第二,通过挪用资金、虚构资金用途虚假盘活资产;第三,虚构交易、违规上调五级分类掩盖真实资产质量。

对于一些银行而言,由于自身无法投入过多精力处置追偿,其往往采用外部出表,将不良资产打包折价转让,达到出表目的。

同时,在需求有所收缩的环境之下,不良资产也面临价值低估的窘境,于是有银行打起了“用时间换空间”的歪脑筋,铤而走险意图掩盖不良。

银行掩盖不良的危害不容小觑。从风险暴露的角度来看,掩盖不良表面上使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但风险来临时,实际损失又会转回表内,推迟资本不足、杠杆率过高问题的暴露时间;从监管角度来看,银行业整体不良资产数据及其变化是研判实体经济发展质效的重要依据,若监管部门难以准确研判风险全貌,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将受损,不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因此,银行处置风险,决不能靠“耍手段”。这是因为,处置不良的本意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但若不良出表沦为形式,恐成抱薪救火。值得注意的是,日前,监管发布的“62号文”也强调,防止因处置风险产生新的风险。

针对银行掩盖不良乱象,笔者认为,一方面,监管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粉饰数据等造假行为予以严厉处罚。同时,增加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渠道等,增加需求端竞争。

另一方面,银行自身也要认识到,应对不良贷款压力,勿因处置风险产生新的风险。第一,做好贷款“三查”,从源头降低不良发生概率;第二,资产价值下行阶段,重视事前出表,合理规划资金用途;第三,提升不良处置专业度,避免资产价值低估,最大限度降低损耗。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